刑法修正案(八)草案若能通过,是一个大的进步。这个进步不仅体现在顺应世界范围内刑事司法的大趋势,取消13个非暴力犯罪中的死刑处罚,还体现在新增危险驾驶罪、恶意欠薪罪和非法买卖人体器官罪上,避免了动辄错误地适用“以其他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或“非法经营罪”等;
这个进步还体现在,在当前普遍“打黑”的情况下,适时地明确“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法定特征,力避政绩式的“打黑”扩大化,这对于当下的维护社会稳定和依法审判都是极端重要的;
这个进步还体现在75岁以上老人不适用死刑以及其他减轻处罚和18岁以下未成年人轻罪处罚免除其前科报告义务的规定,这使得冰冷的刑法有了一层人道主义和矜老恤幼的文化温情。
刑罚背后的文化意蕴有助于民众认同法律,而不视之为严刑峻法,这也能传达出社会总体趋向文明的信息。
这个修正案草稿当然也是一个折衷的产物。拟取消死刑处罚的13个犯罪,如盗窃、传授犯罪方法、一般走私、一般的金融诈骗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等,其实在司法实践当中多年来已经很少适用死刑了,现在规定取消死刑,更多地是对现实的追认而不具备指导性。
而其他经济性犯罪,可能是出于顾忌当下民意对此类犯罪深恶痛绝的社会氛围的政治考量,草案提出者没提出在这些现在较多适用死刑的经济犯罪中取消死刑。
这是令人遗憾的。在这些经济性犯罪中还规定有死刑,其实隐含着某种物质利益高于人的生命价值的法律判断,这是背离现代刑事司法文明的。在国际上,广受诟病的我国死刑问题大多也集中于此,这甚至是某些国家不向中国遣返明知是经济性质罪犯的藉口。
就死刑问题而言,即便是暴力犯罪,保留死刑作为一种威慑力量,并无统计学或社会学的资料可以佐证其正当性。相反,以国家之强大力量对一个已经完全丧失反抗能力的个体实施死刑,只能体现报复观念和复仇思想,却并不能看见文明国家对生命的敬畏感;恰恰是放弃同态复仇,在保持对生命敬畏的基础上惩罚犯罪(如长期监禁),才能将审判变为理性的、声张正义的场所,而不是充满戾气的复仇的前奏。
当然在我们国家,基于文化和社会传统,完全废除死刑,是不在预期之内的。但应该有人发出这样的声音并传下去。
推荐阅读:
论《监狱法》的修改与完善
综述历次刑法修正:内容、特点和原因
刑法修正案九生效后删除的死刑罪名,涉及多个章节的罪名,包括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等。摘要列举了一些被删除的死刑罪名,反映了我国在刑罚规定方面的调整。
贪污受贿两罪在特定条件下可判缓刑的可能性。根据《刑法》的规定,符合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危险等条件时可以判缓刑。同时,文章还详细阐述了贪污罪的处罚根据情节轻重的不同分为几种情况,并对于多次贪污和特定情形下的处理进行了说明。
无期徒刑减刑后的最低服刑期限。根据刑法修正案(八),无期徒刑减刑后的最低刑期为十三年,而限制减刑的死缓罪犯减为无期徒刑的最低刑期为二十五年。无期徒刑与终身监禁不同,前者可以因良好表现而减刑,后者则不会减刑,且罪行更为严重。中国的刑法没有采取不定期刑制
强迫交易罪的立案标准,根据《刑法》与《刑法修正案(八)》的规定,包括强买强卖商品、强迫他人提供或接受服务、强迫参与或退出投标拍卖、强迫转让或收购资产以及强迫参与特定经营活动等情形,且必须达到“情节严重”的标准。对于使用暴力或威胁手段强迫他人提供或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