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劳动工伤 > 劳动争议 > 劳资纠纷 > 欠薪多久为恶意欠薪

欠薪多久为恶意欠薪

时间:2023-08-17 浏览:11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86731

可能有一部分人就遇到有些公司会找借口说晚两个月再发工资,但是就一直拖着不发,后期还有可能趁着半夜或者周末偷偷把公司值钱的东西都搬走,那么欠薪多久为恶意欠薪?以下就是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欠薪多久为恶意欠薪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一、欠薪多久为恶意欠薪

一般认定拖欠工资是根据劳动法第五十条的规定进行认定的,也就是工资应当以货币的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一个工资支付周期内未支付的就构成拖欠工资。

而恶意欠薪是指有能力支付工资却拒不支付 的,针对的是行为,而不是时间。比如未按时发放工资但对职工说明了情况,征得劳动者理解的,不构成恶意欠薪,而明确了不支付工资且不按照人社部门要求配合调查整改的才涉嫌构成恶意欠薪。

二、恶意欠薪多少钱可以判刑

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欠薪的数额较大:

1、对1名劳动者,不支付报酬3个月以上+5000元至20000元以上;

2、对10名以上劳动者,不支付报酬总共30000元至100000元以上。

三、恶意欠薪行为怎么举证

无论是转移财产,还是其本人逃匿,劳动者一旦发现,便可通过报案,由司法机关立案并介入侦查,调取雇主的资产及经营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由于此情况下,雇主是一种积极的作为行为,其主观的欠薪恶意是非常明确的,因此劳动者毋须承担举证责任,只需提供立案侦查所需要的基本线索即可,侦查机关不得以劳动者无法提供详细的雇主财产或个人走向等信息而不予立案。

第二种欠薪行为是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这里的“有能力支付”指雇主或用人单位具备支付劳动者工资的经济能力。由于现实中雇佣方往往以资金周转困难或陷入债务危机等理由表明无力支付劳动者工资,即劳动者报案后,公安机关介入侦查,雇主应当提供证明其资产及经营状况的所有内容,以此证明自己无力支付的客观情况,如果隐瞒或者故意漏报其资产状况,应视为存在有支付能力但不支付工资的主观故意。“不支付”实践中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雇主承认劳资关系但不支付工资,二是雇主不承认劳资关系而不支付工资。

在雇主承认劳资关系的情况下劳动者只需提供证明劳动合同关系及其工作情况的相关证据即可,是否支付工资则需要由雇主提供证明。在雇主既不承认劳资关系、又不支付工资的情况下,由劳动者来承担举证责任,无疑是不可行的。对此,我国劳动法明确规定,“由于用人单位的原因,不签订劳动合同或签订无效的劳动合同,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以上就是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收集的关于欠薪多久为恶意欠薪的法律知识,一个工资支付周期内未支付工资的就是拖欠工资,如果雇主有能力支付劳动者工资但拒不支付则构成恶意欠薪。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的,欢迎咨询手心律师网律师。

引用法条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十条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公司对员工岗位调动的合法性

    公司对于员工岗位调动的合法性。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公司不能随意调动员工岗位,必须满足特定条件。对于因工作需要的平行调动,薪资原则上不低于调动前的水平;个人原因提出的调动,薪资参照调动前后的水平及岗位薪资就近定薪。规定适用于等级工资制员工,不适用于计件

  • 适用于婚姻家庭、邻里纠纷、数额较小的经济债务等纠纷的解决方法

    解决多种纠纷的方法。对于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及小额经济债务等,可采用亲劝法,通过亲朋好友的劝说达到解决效果;对于邻里间的堵路、用水等纠纷,可用亲身体验法,让当事人现场感受问题的严重性。联合调解法适用于影响广泛、涉及多领域的群体纠纷;急事急办法则用于时间

  • 什么是计件工资制度

    计件工资制度的概念及具体操作方式。该制度根据完成的工作数量支付报酬,包括超额累进计件、直接无限计件等多种形式。对于是否包含加班费,文章指出,按照标准工时制度计发工资的通常采用计时工资制度。对于实行计件工资制度的企业,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计算需根据

  • 用法律专业术语重新改写或者扩写的文章

    劳动争议解决中的调解程序。首先,当事人需向所在企业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提出调解申请,委员会审查后决定是否受理。接着,调解委员会进行准备工作,包括弄清争议事实、了解相关劳动法律法规等。最后,进入调解环节,分为多个步骤进行。整个过程中,调解委员会需依法进

  • 四者概念的区别
  • 工伤争议的调解机构
  • 劳动争议处理的基本程序和机构?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