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刑法罪名 > 破坏经济秩序罪 > 不作为诈骗罪的认定

不作为诈骗罪的认定

时间:2023-10-22 浏览:42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289595

  诈骗罪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财产犯罪。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诈术的提高,诈骗行为的方式日益翻新,使人防不胜防,并给诈骗罪的定罪量刑带来了很大挑战。其中,不作为的诈骗罪的认定比较困难,其与不当得利和侵占罪之间的区分也比较复杂,那么不作为诈骗罪是怎样认定的呢?不作为诈骗罪是什么呢?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一、不作为诈骗罪是什么?

  不作为的诈骗罪,是指行为人负有特定的告知真相之义务却隐瞒不告,致使被害人陷入或维持错误认识,因此处分财产并遭受财产损失的犯罪。保证人地位是不作为诈骗罪的核心问题,其界定应采取二元的法义务说,即形式的法义务说和实质的法义务说的统一。形式的法义务包括法律、职务或职业、合同、先前行为和诚实信用原则产生的告知真相的义务,实质的法义务是指隐瞒真相与虚构事实对于诈骗财物的发生具有等价性。司法实践中对不作为诈骗罪的认定应持慎重态度,防止不合理地扩大诈骗罪的惩罚范围。

  二、不作为诈骗罪的认定

  我国《刑法》266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该条采用简单罪状的立法模式,对诈骗罪的实行行为未作明确规定。实践中,诈骗犯罪通常是以作为的方式实施的,那么,其实行为是否也包括不作为呢?换言之,不作为能否成为诈骗罪中的欺骗行为呢?对此,“我国大陆过去对不作为诈骗讨论不多,因为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本身就存在简单化的倾向”。张明楷教授认为,诈骗罪中的欺骗行为可以由不作为构成。他指出:“从欺骗行为的实质考察,如果相对方知道真相将不处分财产,而行为人具有告知义务却不告知,使相对方不能知道真相时,当然属于欺骗行为。从现实上考察,不告知真相的不作为,的确能够使他人陷入或者继续维持认识错误。”

  1、从刑法理论上看,不作为的诈骗罪符合不纯正不作为犯的法理要求。

  2、从刑法规范来看,不作为的诈骗罪符合我国刑法关于诈骗罪的规定。

  我国刑法对诈骗罪的规定采取的是简单罪状的立法形式,刑法学界对诈骗罪的一般理解是:“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使受害人陷入错误认识并‘自愿’处分财产,从而骗取数额较大以上的公私财物的行为。”由此可见,诈骗罪的实行行为包括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两种方式,虚构事实是指行为人捏造客观上并不存在的事实或者夸大事实情况的行为,这显然是一种作为;“隐瞒真相,则是指掩盖客观存在的事实,使人产生错觉。

延伸阅读:

               诈骗罪的立案标准2018

               诈骗案立案流程及时间

               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其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主体为一般主体,主观上表现为直接故意,并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诈骗行为包括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处分财产,最终导致财产损害。

  • 贷款诈骗罪的金额标准

    贷款诈骗罪的金额标准、量刑标准及相关法律规定。个人进行贷款诈骗数额达到一定金额,如数额较大、巨大或特别巨大,将被认定犯罪。量刑标准根据诈骗数额及情节不同,从拘役到有期徒刑不等,最高可判处无期徒刑,并处罚款或没收财产。贷款诈骗行为只要达到规定的数额即可

  • 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集资诈骗罪

    互联网金融行业集资诈骗罪的特点。案件多以合法的P2P平台为幌子,组织管理严密,难以甄别,常以高额投资收益为诱饵。对于集资诈骗罪,《刑法》有明确规定,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处罚不同。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也有具体解释。

  • 对一般合同诈骗手段的辨别

    合同诈骗手段的辨别,主要介绍了隐瞒履约能力的诈骗、具有因果关系的诈骗、部分履约的诈骗以及“拆东墙补西墙”的诈骗等几种常见诈骗手段及其特点。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了合同诈骗的具体行为和表现,指出行为人故意隐瞒事实真相、不履行告知义务等行为应被认定为合同诈骗罪

  • 诈骗罪夫妻唯一住房会没收吗
  • 如何认定合伙经营诈骗行为
  • 如何认定高利贷诈骗罪行为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