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案的裁判要旨是根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依据,判断林某强和彭某珍是否具有石头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
林某强的祖辈居住在广东省湛江市霞山区石头村。1999年8月,经石头村村委会同意,林某强和彭某珍一家从遂溪县下山仔村迁入石头村,并在石头村登记为常住农业户口。他们一直在石头村生产和生活,但没有得到征地补偿费和其他生活补贴,也没有享受其他社会福利待遇。
2000年至2004年,石头村的一些土地被征用,征地补偿费已支付给石头村村委会。石头村将土地发包给少数村民或他人生产经营,并将征地补偿费、土地租金和其他经营收益积累起来,以每月生活补贴的形式分配给具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村民。然而,石头村还有未发放完毕的土地补偿款和其他收益款。
2005年12月18日,石头村村委会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决议,规定在1982年12月31日前迁入石头村并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居民可以享受工资福利待遇,而在1983年1月1日后迁入石头村的居民则不享受工资福利待遇。
湛江市霞山区人民法院认为,林某强和彭某珍具有石头村的户籍和居民身份证,长期居住在石头村,是该村的村民,享有与其他村民同等的权利和义务。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已具备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人有权请求支付相应份额的征地补偿费。但是,林某强和彭某珍请求2006年5月20日以后的土地补偿款纠纷尚未发生,不予支持。
根据法院的判断,石头村村委会以村民代表大会决议的形式剥夺了林某强和彭某珍应享有的工资福利待遇,属于侵权行为。因此,法院判决石头村村委会应从2004年8月起补发给林某强和彭某珍每人每月370元的工资,总计1.3万元。
石头村村委会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湛江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林某强和彭某珍是否具有石头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
根据我国目前的法律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确定尚无明确规定。根据法学理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取得应以在集体经济组织所在地生产、生活并依法登记为常住户口,以及在该集体经济组织以外没有享受其他基本社会福利保障为判断依据。在本案中,林某强和彭某珍的祖辈居住在石头村,他们迁入石头村并在石头村登记为常住农业户口,长期在石头村生产和生活,并没有享受其他社会福利待遇。根据以上判断标准,应认定他们具有石头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资格。
在认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时,要防止“空挂户”和“两头占”的情形。本案中,林某强和彭某珍迁出的村已收回其家庭的承包地,他们在石头村没有承包地,也没有享受其他基本的社会保障。因此,法院判决认定他们具有石头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资格是正确的。
本案案号:(2006)霞民一初字第184号、[2006]湛中法民一终字第413号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内容及其承包方式。承包人享有对耕地、林地等进行农业生产的权利,并能通过转包、互换、转让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承包采取家庭承包方式,每个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平等享有承包权利,以户为单位签订承包合同并承担义务。针对当前农村土地流转
农村宅基地补偿标准和宅基地使用权的转让问题。补偿标准包括宅基地区位补偿价和房屋拆迁补偿的计算公式。宅基地转让需遵守土地管理法等法律规定,只能转让给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并且需同时转让房屋,履行相关登记和审批手续。
村民土地口头合同的效力问题。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合同法》的相关规定,未签订书面土地互换合同并不必然导致合同无效,口头土地互换协议在符合一定条件下具有法律效力。对于同一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之间的内部互换,口头土地互换协议应被认定为合法有
农村宅基地补偿标准和宅基地使用权的转让规定。在征收宅基地时,补偿费用按照特定公式计算,包括宅基地区位补偿价和房屋补偿价。宅基地使用权的转让需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只能转让给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并必须办理相关登记和审批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