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审判实践中,我们认为,合伙人退伙时涉及到的合伙财产处分问题包括合伙人个人按照协议投入的财产、合伙期间积累的财产以及合伙中的债权和债务。按照原则,退伙时应当将入伙的财产全额退还,如果一次性清退存在困难,可以分批分期清退,或者采取折价处理。对于因退伙给其他合伙人造成损失的情况,应当考虑退伙的原因以及过错方的责任,并确定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
合伙关系终止时,首先应进行审计清算,处理合伙财产。如果存在书面协议,应按照协议进行处理;如果没有协议,并且在协商中存在争议,如出资款项等,应按照出资数均等处理。对于出资数不相等的情况,应照顾出资数多的合伙人的利益。
处理合伙人因伤残或死亡引起的问题相对较为复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如果合伙人的伤残或死亡是由于合法经营活动造成的,如有他人损害的,应由他人承担赔偿责任;如果属于合伙人自身过错,应由合伙人自己承担责任。如果合伙人在合伙经营劳动过程中致伤残或死亡,如果合伙投保了人身保险,应按照保险公司规定进行理赔;如果是第三人致害,应由第三人根据过错责任承担赔偿责任。如果没有人身保险,也没有他人致害,合伙人应负责伤残、死亡的医疗、安葬等费用以及抚恤金。如果有约定,按照约定办理;如果没有约定,依照劳动法规进行处理。
工程退股纠纷是指两名以上公民按照协议,各自提供资金、实物、技术等,共同劳动,合伙经营的过程中发生的权利和利益纠纷。合伙纠纷主要存在于内部盈余分配纠纷、退伙引起的财产处分纠纷、合伙终止时的财产分配纠纷以及合伙经营中伤残、死亡等引起的纠纷。
在一定情况下,合伙关系会发生解散。关于合伙解散的条件,《民法通则》规定由合伙协议规定,在合伙法中也有明确的规定。根据《合伙法》第57条的规定,合伙企业在以下情形之一时应当解散:1、合伙约定的经营期限届满,合伙人不愿继续经营;2、合伙约定的解散事由出现;3、全体合伙人决定解散;4、合伙人已不具备法定人数;5、合伙协议约定的合伙目的已经实现或者无法实现;6、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7、出现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合伙企业解散的其他原因。
在合伙解散时,应进行清算。清算人可以由全体合伙人承担或者指定一人或数人进行。清算人的任务包括清理合伙企业财产、处理与清算有关的未了结事务、清缴所欠税款、清理债权债务、处理合伙企业清偿债务后的剩余财产以及代表合伙企业参与民事诉讼活动。在支付清算费用后,合伙企业财产应按照以下顺序支付:招用的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生产者欠款、合伙企业的债务,最后返还合伙人的出资。然而,在返还出资问题上,由于各人投入的标的不同,可能会发生纠纷。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执行约定和法律的规定。
根据合伙法第32条的规定,合伙企业的利润和亏损应由全体合伙人根据协议约定的比例分配和分担;如果合伙协议未约定利益分配的亏损分担比例,应由各合伙人平均分配和分担。合伙协议不得约定将全部利润分配给部分合伙人或由部分合伙人承担全部亏损。例如,在一个合伙中原有8个合伙人,先有2个提出退伙,由于他们投入的是房屋,大家同意退还,没有异议。之后,其他6人决定解散合伙,因为他们的投资金额和利润都在外部债权中,所以决定由其中两个合伙人进行清算。在收回款项后,按照个人投入资金的比例先还本金,再还利润。如果在清收债权中还有支出,由大家按比例承担。然而,在合伙解散后,其中两人逼迫清算人写下字据,声称他们已在某年某月正式退股,本金和利润在某年某月前已经清偿。清算人无奈将清回的款项先支付给这两人,因为其他款项尚未收回,有的仅是债务文书,这两人将清算人起诉至法院。法院认定所写字据已经转变为债权债务关系,并判决清算人承担还款责任。
关于建筑法中分包工程的法律咨询问题,指出无论是非专业分包还是专业分包都需要发包人同意。文章引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相关规定,强调了发包单位、承包单位以及监理单位在建筑工程中的责任和义务,包括遵守法律、资质要求、不得违法分包、转包以及避免索贿、
建设工程承包合同的风险提示,主要对发包方和承包方的主体资格审查进行了强调,包括企业形式、建筑企业资质以及是否存在挂靠情况等方面。同时,文章还涉及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管理,包括双方责任、安全管理组织体制以及施工前的现场勘察等。发包方和承包方在签订合同时需
工厂承包合同的撰写与要点,包括合同双方的基本信息、承包期限和方式、承包方的权利与义务以及发包方的权利与义务等。承包方享有独立经营权并在承包期间自负盈亏,承包期限、款项支付方式和合同变更解除均有明确规定。如发包方违反合同干扰承包方经营,承包方有权解除合
发包人在建设工程中的权利与义务。发包人有权检查作业进度质量、自行隐蔽工程及验收建设工程,如质量不符合约定可要求施工人无偿修复。同时,发包人也有义务支付价款、接收建设工程并不得擅自使用未经验收工程。若因发包人原因导致工程停建或缓建,应赔偿损失。因计划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