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诈骗罪的客体是双重客体,即侵犯了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对贷款的所有权,同时也侵犯了国家金融管理制度。贷款是指作为贷款人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向借款人提供的货币资金,并按约定的利率和期限进行还本付息的行为。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资金需求的增加,贷款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银行等金融机构不仅通过发放贷款参与企业流动资金周转,支持企业购置固定资产和进行技术改造,促进生产发展,还通过发放贷款促进商品流通,推动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然而,随着贷款金融业务的发展,诈骗贷款的违法犯罪活动也日益增多且严重。诈骗贷款行为不仅侵犯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财产所有权,而且必然影响到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业务和其他金融业务的正常进行,破坏了国家金融秩序的稳定。因此,诈骗贷款行为同时侵犯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所有权和国家的贷款管理制度,具有比一般诈骗行为更大的社会危害性。
贷款诈骗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使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诈骗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并且数额较大。
首先,贷款诈骗罪表现为行为人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虚构事实是指编造客观上不存在的事实,以骗取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信任;隐瞒真相是指有意掩盖客观存在的某些事实,使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产生错觉。根据法律规定,行为人诈骗贷款所使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 编造虚假理由骗取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如虚构引进资金、项目等理由。这种情况近年来频繁发生,犯罪分子常伪造巨额资金或虚假存款来骗取银行的贷款和手续费。
2. 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诈骗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有些犯罪分子伪造或使用虚假的出口合同或其他经济合同,以骗取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
3. 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诈骗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证明文件是指申请贷款时需要的担保函、存款证明等文件。犯罪分子常通过伪造存款证明等虚假文件来骗取贷款。
4. 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骗取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产权证明是指能够证明行为人对不动产或动产具有所有权的文件。犯罪分子常以伪造的产权证明为抵押,骗取银行贷款。
5. 采用其他方法诈骗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如伪造单位公章、印鉴骗贷,以假货币为抵押骗贷,先借贷后采用欺诈手段拒不还贷等情况。无论行为人以何种方法诈骗贷款,都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其次,贷款诈骗罪必须达到“数额较大”。关于何谓“数额较大”需要有权机关进行解释。
贷款诈骗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任何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构成。如果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与诈骗贷款的犯罪分子串通并为其提供帮助,应以贷款诈骗罪的共犯论处。所谓串通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与诈骗贷款的犯罪分子在实施诈骗前或过程中相互勾结,共同商量或策划,与诈骗犯罪分子予以配合,充当内应并提供帮助的行为。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与其他犯罪分子相互勾结骗取银行等金融机构财物的行为,应根据行为的性质分别处理。如果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为主,而行为主要是利用职务便利进行的,其他人员仅提供帮助,应以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所犯的罪行来定性处理。如果行为主要是以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欺骗方法为主,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仅为之提供帮助,应以贷款诈骗罪定性处罚。
贷款诈骗罪在主观上构成故意犯罪,且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行为人非法占有贷款的动机是为了挥霍享受或转移隐匿都不影响贷款诈骗罪的构成。相反,如果行为人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即使在申请贷款时使用了欺骗手段,也不能构成犯罪,而应由银行根据相关规定采取相应措施,如停止发放贷款、提前收回贷款或加收贷款利息等。
医疗保险诈骗罪的立案标准。对于个人保险诈骗,数额在一万元以上的情况应立案追诉;对于单位保险诈骗,数额在五万元以上的情况应立案追诉。这一标准的设定旨在严厉打击医疗保险诈骗行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我国刑法对于诈骗罪的立案标准有以下要求:一是行为人必须实施了诈骗行为;二是诈骗行为的数额必须较大,一般为三千元到一万元以上;三是依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对于数额较大的诈骗行为,可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对于数额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四十九条,个人集资诈骗数额在十万元以上,或者单位集资诈骗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的案件,
诈骗罪的构成不是以是否获利为标准,而以诈骗的数额为标准。但成立诈骗罪需达到一定数额或达成一定情形,下面将列举诈骗罪立案标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前款规定的数额幅度内,共同研究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