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担保法 > 担保法律法规 > 物权法 > 非法拘禁还是绑架?探讨两种行为的法律界限

非法拘禁还是绑架?探讨两种行为的法律界限

时间:2024-01-17 浏览:4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15599

案情简介

2000年2月13日17时许,犯罪嫌疑人顾某用电话将其女友吴某的“小姐妹”周某约至其租住地,采取用刀威胁、抓头发等暴力手段,逼周将顾的女友吴某找出来。非法拘禁至2月16日,顾某拿出其女友吴某欠其5万元的欠条,要周偿还。并于2月17日中午11时许,顾持周被迫交出的存折和借记卡至苏州劳动路中国银行提取人民币1万元、美金1200元后,才将周放走。

不同观点

第一种观点:非法拘禁

根据犯罪嫌疑人供述,一开始非法拘禁被害人的目的是为了逼被害人讲出一第三人的下落,索要财物是在拘禁了一段时间后,见无结果才产生的念头。因此认为此案犯罪嫌疑人勒索财物的主观故意产生于犯罪行为实施过程中,故不符合绑架罪应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的要求,应定性为非法拘禁。

第二种观点:敲诈勒索

由于勒索财物的主观故意是中间产生,因此前一部分的犯罪行为应定性为非法拘禁,后一部分由于产生了勒索财物的故意,可定性为敲诈勒索。

第三种观点:抢劫

在绑架案中,如果向人质直接勒索财物,应视为敲诈勒索或抢劫。所以此案犯罪嫌疑人是直接向被害人勒索财物,不应定性为绑架。

第四种观点:非绑架罪

本案的被害人是自己应约上门的,犯罪嫌疑人无主动的绑架行为,仅为扣押,无绑架的特征,因此不可定绑架罪。

第五种观点:非法拘禁

犯罪嫌疑人是以其女友的借条向被害人索讨钱财,可视为为索讨债务而进行的非法拘禁。

倾向意见

笔者认为此案涉及多种法律问题,如果仅强调其中一部分,则会影响案件的整个定性,失之偏颇。因此该案定性必须从全面来看。

维护人身自由权和财产权

该案被害人周某的人身自由权利和财产权均受到侵犯。如果定为非法拘禁,则仅维护了她的人身自由权,而财产权未得到保护;如果定为敲诈勒索,则仅维护了她的财产权,而人身自由权未得到保护。因此该案定性必须兼顾两种权利的侵犯。

结合犯的构成特征

根据一种观点,本案既符合非法拘禁罪的构成,又符合敲诈勒索罪的构成。因此,可以认为本案是结合犯的构成特征,即将两个本来独立的不同罪名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罪名:绑架罪。

多罪行触犯

虽然勒索财物的主观故意是犯罪行为实施过程中产生的,但该行为并未中断。因此,本案涉及多条法律,可以选择一项重罪进行处罚。

非索取债务的非法拘禁

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无任何债权债务关系,因此该案不可视为为索取债务而进行的非法拘禁。

综上所述,笔者倾向于将此案定性为涉嫌绑架罪。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人贩子能否被判处死刑

    人贩子拐卖妇女、儿童罪的法律判刑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拐卖妇女、儿童的罪行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可判处不同刑罚,包括死刑。只有在情节特别严重的情况下,才会判处拐卖妇女、儿童罪的犯罪嫌疑人死刑。

  • 斗殴案件中,律师是否有权利查看证据视频?

    律师在斗殴案件中的权利问题,包括在侦查期间会见嫌疑人了解案情,以及在审查起诉阶段查看证据的权利。律师需要持有相关证件并要求会见,而且不得在会见时进行监听。对于斗殴案件的处罚,根据伤害程度不同,有不同的法律规定和刑罚。

  • 在法院审判阶段还可以立功吗

    刑事案件在审判阶段立功的可能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犯罪嫌疑人在审判阶段表现出立功行为,法院可以对其从轻或减轻处罚。法律依据包括自首和揭发他人犯罪行为等。因此,在法院审判阶段,犯罪嫌疑人仍有机会通过立功表现影响自己的刑罚。

  • 故意伤害罪致死是否可判死刑?

    我国关于故意伤害罪的法律认定及判决差异。根据《刑法》规定,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刑罚可适用死刑。法院在量刑时会考虑犯罪嫌疑人是否积极赔偿被害人。基层法院和中级法院对故意伤害致死案件的判决存在差异。构成故意伤害罪的前提是伤害行为的非法性,伤害程度分为轻伤、

  • 法律对刑法的时间效力的规定方式
  • 交通肇事罪的减轻处罚情形
  • 刑诉法在什么情况下提供法律援助
担保法律法规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