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严重侵犯他人的人格尊严和名誉权的行为。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诽谤事件越来越多,严重扰乱了网络秩序,对广大网民的思维习惯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为了规范对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的处理,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这部司法解释于2013年9月10日开始生效。
根据《解释》,适用公诉程序的条件是行为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七种情形,包括引发群体性事件、引发公共秩序混乱、引发民族宗教冲突、诽谤多人造成恶劣影响、损害国家形象严重危害国家利益、造成恶劣国际影响以及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情况。
根据两高司法解释,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的行为,如果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就可以认定为构成诽谤罪。而且,行为人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必须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才能构成诽谤罪。
根据司法解释,主要立案标准包括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造成被害人或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两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并再次诽谤他人,以及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根据刑法第246条第1款规定,以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可被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根据司法解释,行为人如果实施了诽谤行为,但不符合情节严重的标准,就不能认定为诽谤罪。
诈骗罪与职务侵占罪的区别。两者都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侵犯财产所有权的行为,但存在明显差异。职务侵占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犯罪对象是本单位财物;而诈骗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犯罪对象是他人的财物。此外,两者的犯罪行为和法律规定也有所不同。
关于诽谤罪的司法解释及相关规定。解释指出,在出版物中公然侮辱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者将依法定罪处罚。被害人通过网络实施行为并提起诉讼时,如证据困难,法院可要求公安机关协助。
刑法修正案(八)对无期徒刑减刑期限和限制减刑的死缓罪犯进行了修改
刑法修正案(八)中关于无期徒刑减刑期限、限制减刑的死缓罪犯刑罚期限以及假释条件的修改。无期徒刑减刑期限延长至不少于十三年;限制减刑的死缓罪犯刑罚期限也有明确规定,如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刑罚期限不能少于二十五年;假释条件相应修改,
我国法律对于打伤受重伤的人导致其死亡,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的规定。文章中提及了认定故意杀人罪时需要注意的法律问题,包括与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竞合、与暴力犯罪致人死亡的联系、安乐死的定性处罚问题以及自杀案件的定性处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