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束行政行为是指在法律明确规定的范围、条件、程度和方法下,行政机关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力,只能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行政行为。
羁束行政行为的制定基于羁束裁量权的行使。羁束裁量权的行使受到法律和法规明确规定的权限范围、幅度、方式和数量的限制,行政机关只能严格按照法律进行裁量和判断。
羁束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对行政法规范的适用没有灵活性的行政行为。
自由裁量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对行政法规范的适用具有灵活性的行政行为。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行政复议办法》第五十一条规定,涉及不动产的行政行为是指直接影响不动产物权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效力的行政行为。
羁束行政行为包括行政拘留、暂扣或吊销许可证和执照等行政处罚;限制人身自由或对财产进行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以及行政强制执行等。羁束性行政行为是指法律明确规定了行为的范围、方式、程序、手段等内容,行政主体必须严格依法实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对以下行政行为提起的诉讼:
1. 对行政拘留、暂扣或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罚款、警告等行政处罚不服的;
2. 对限制人身自由或对财产进行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不服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第十条规定,行政强制措施由法律设定。
以上是关于羁束行政行为的相关知识。羁束行政行为属于行政法调整的范畴,需要与裁量行政行为进行区分。如果您有其他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我们,我们将有专业的律师为您解答疑问。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关于扰乱单位秩序的行为及拘留程序。对于结伙斗殴、追逐拦截他人等寻衅滋事行为,根据情节轻重可处以不同拘留时间和罚款。同时,对于特定人群如未成年人、七十岁以上老人、孕妇等,在执行行政拘留处罚时有一定限制。
审理前的准备,是指人民法院在受理案件后至开庭审理前,为保证庭审工作的顺利进行,由审判人员依法所进行的一系列准备工作的总称。它是行政案件审理必经的阶段,对保证庭审质量,提高庭审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由审判员或审判员、陪审员组
关于行政不作为是否属于行政行为,什么是行政不作为,在行政法学理论中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从行政权和行政活动以及法律意义来看,行政不作为是行政行为。行政不作为是以行政主体依法应当履行某种特定职责为前提的。在客观上表现为行政主体逾期不作为,这不仅指行
行政审判权与行政权的定位对行政诉讼的正常开展、行政诉权的有效维护、社会秩序的切实保障意义重大。实际上,法院行使行政审判权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其实质在于以独立于行政权以外的司法权来监督行政权的依法行使,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