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费用是指当事人在行政诉讼过程中需要支付的费用。根据不同类型的行政案件和争议金额的大小,行政诉讼费用的计算和支付方式有所不同。
1. 治安行政案件和专利行政案件的费用为每件5到30元和50到400元。
2. 其他行政案件的费用为每件30至100元。
3. 对于有财产争议的案件,根据争议金额的不同进行计算:
a. 争议金额不满1千元的,每件交纳50元。
b. 超过1千元到5万元的部分,按4%交纳;超过5万元到10万元的部分,按3%交纳。
c. 超过10万元到20万元的部分,按2%交纳。
d. 超过20万元到50万元的部分,按1.5%交纳;超过50万元到100万元的部分,按1%交纳。
e. 超过100万元的部分,按0.5%交纳。
1. 起诉:根据行政诉讼的原则,当事人必须主动起诉,法院不能主动受理。
2. 受理:法院应当在7日内对起诉进行审查,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应当立案受理,不符合条件的案件应当裁定不予受理。法院受理后,进入一审程序,指定合议庭进行审判。
3. 审理: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时,以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为依据。对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案件,还应参照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进行审理。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3个月内作出第一审判决,如有特殊情况需延长,需经高级人民法院或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1. 受理机关不同:行政诉讼由法院受理,行政复议由行政机关受理。
2. 解决争议的性质不同:法院处理行政诉讼案件属于司法行为,适用行政诉讼法;行政机关处理行政争议属于行政行为的范畴,适用行政复议法。
3. 适用程序不同:行政复议适用行政复议程序,行政诉讼适用行政诉讼程序。行政复议程序简便迅速,但公正性有限;行政诉讼程序复杂且成本较高,但公正性更可靠。行政复议实行一裁终局制度,行政诉讼实行二审终审制度。
4. 审查强度不同:法院只能对行政主体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行政复议机关可以对行政主体行为的合法性和适当性进行审查。
5. 受理和审查范围不同:行政复议法的受案范围广于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还规定了可以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审查申请的规范性文件。
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监督制度,各有所长,不能互相取代。因此,现代国家普遍同时设立这两种制度,具体的制度设计可以将行政复议作为行政诉讼的前置阶段,或者由当事人选择救济途径,或在当事人选择复议救济途径之后,仍允许其提起行政诉讼。
收取行政诉讼费用的目的是减轻国家财政负担,防止当事人滥用诉讼权利,促使当事人正确行使诉讼权利和履行诉讼义务,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以上是关于行政诉讼费用的计算和支付的相关内容。
交通理赔律师费用的相关规定。不同地区律师费用不同,行政诉讼费用包括案件受理费和其他费用。案件严重程度、涉及金额、个人法律知识水平、时间、经济能力等因素决定是否需请律师。保险公司参与诉讼的肇事方和受害方尤其需要考虑是否请律师。
滞纳金缴纳的法律性质、特点和界定。滞纳金具有法定性、强制性和惩罚性的特点。滞纳金是税务机关对未按时缴纳税款的纳税人征收的附带征收。关于滞纳金的法律性质,存在损害赔偿说、行政处罚说、行政秩序罚说和损害赔偿兼行政执行罚说等不同观点。
行政强制执行的定义、特征、执行种类和实施方式。行政强制执行是行政机关或法院对不履行行政决定的相对方采取强制手段,促使其履行义务的行为。其特征是执行主体包括行政机关和法院,执行对象范围广泛,包括物、行为和人。执行方式分为直接执行和间接执行,间接执行包括
行政诉讼收费是指当事人进行行政诉讼活动,应当向人民法院交纳和支付一定数额的费用。行政诉讼通行的说法是指行政相对人与行政主体在行政法律关系领域发生纠纷后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依法定程序审查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并判断相对人的主张是否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