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判决和裁定在发生法律效力后才能执行。以下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的情况:
如果判决或裁定的上诉或抗诉期限已经过去,且没有进行上诉或抗诉,那么这些判决和裁定就具备了法律效力。
经过上诉或抗诉后,最终被法院维持的判决和裁定即为终审判决和裁定,它们也具备了法律效力。
高级人民法院核准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判决和裁定,以及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授权核准死刑的判决和裁定,也属于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
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的死刑判决和裁定也具备了法律效力。
一旦判决和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就可以进行执行。执行的具体程序和方式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进行。
平行式和附带式两种刑事民事诉讼模式。平行式模式强调民事诉讼独立性,将其与刑事诉讼完全分离;而附带式模式则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解决民事损失赔偿问题。其中法国式立法鼓励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提出民事赔偿救济,而德国的实际操作更接近于美国模式,被害人更倾向于在刑事
(一)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正确,量刑适当的,应当裁定驳回申诉或者抗诉,维持原判;按照第二审程序审理的案件,认为必须判处被告人死刑立即执行的,直接改判后,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四)应当对被告人实行数罪并罚的案件,原判决、裁定没有分别定
辩护律师可以参与死刑复核程序。辩护律师在死刑案件中的有效参与,有助于保障死刑判决的公正性、可靠性。死刑复核程序是罪犯被执行死刑前的最后一道保障。最高人民法院应当将死刑复核结果通报最高人民检察院。高级人民法院同意判处死刑的,应当在作出裁定后十日内报请最
在执行前,如果发现可能有错误,应当暂停执行,报请最高人民法院裁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