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明标准,又称为证明要求,是指在诉讼中,法官认定案件事实所要达到的证明程度。一旦证据的证明力已达到这一标准,待证事实就算已得到证明,法官就应当认定该事实,以该事实的存在作为裁判的依据。反之,法官就应当认为待证事实未被证明为真或者仍处于真伪不明状态。
证明标准与举证责任问题密切相关。一旦确定了争议的法律要件事实的举证责任由一方当事人负担,就需要确定证据必须达到何种程度,才能打破事实的真伪不明状态,解除提供证据的负担,避免败诉。这取决于对证明标准的合理界定。当事人了解了证明标准,才能在证据不足时不贸然提起诉讼,也不会因为证据已经具备而不敢起诉。在证明过程中,提供反证的必要性也与证明标准有关,只有当负担举证责任的一方当事人提出的证据达到证明标准,另一方当事人才有提供反证的必要。
证明标准与上诉程序和再审程序也有密切关系。民事诉讼法将原判决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作为二审人民法院撤销原判决发回重审或查清事实后改判的原因之一。将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作为当事人申请再审和检察机关提起抗诉的法定事由。证据不足实际上就是证据未达到认定案件事实所应达到的证明程度,不符合证明标准。因此,科学、合理地确定证明标准是诉讼证明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由于民事诉讼的性质不同于刑事诉讼,民事责任的严厉程度远不如刑事责任,各国设定的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一般低于刑事诉讼。一般来说,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可以分为两种基本形态:盖然性占优势的证明标准和高度盖然性的证明标准。
盖然性占优势的证明标准主要在北欧国家和英美法系国家的民事诉讼中采用。根据这一标准,只要本证的证明力稍稍超出反证,法官或陪审团就可认定一方所主张的事实存在。即使两种可能性之比为51%:49%,也可以认定事实存在。
高度盖然性的证明标准主要在大陆法系国家的民事诉讼中实行。按照这一标准,盖然性的程度虽然不必达到或接近确然,但也不能仅凭微弱的优势对事实作出认定。
这两种证明标准具有共同的认识论和价值论基础。它们都认为法院对事实的认定是依据证据对事实真伪可能性所作的判断,法官对事实的认定受到多种条件的制约,是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它们都承认查明事实虽然是证据法的重要价值,但不是唯一的价值,当它与其他价值发生冲突时,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优先于其他价值,有时它也需要为其他价值让路。因此,在审判实务中,绝对的客观真实虽然是理想的目标,但常常是难以企及的。民事诉讼证明活动需要满足相对的法律真实,即盖然性的真实。
行政诉讼的时效规定。包括复议申请、直接起诉、特殊情况延长期限、行政机关履行职责、未告知诉权或起诉期限、不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和超过起诉期限的原因等方面的规定。旨在明确行政诉讼的时效要求和相关规定,以保障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离婚案件中的证据种类。物证、书证书证、视听资料和证人证言等都被用作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物证以其外部特征和物质属性证明案件事实,书证书证则以文字、符号、图形等形式记载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视听资料利用图像和声音证明案件真实情况,而证人证言则是证人对案件事
行政诉讼中的证据种类。包括书证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以及勘验笔录和现场笔录等。这些证据种类在行政诉讼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评估案件事实和作出判决的重要依据。
申诉人在医疗纠纷中的申诉答辩状。申诉人提出护理问题、输错液及录音证据问题、灌肠、造影和脱水问题,但未能提供有效证据支持其主张。人民法院依法驳回了申诉人的诉讼请求,因申诉人未履行举证责任且表现出缠诉倾向。摘要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