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人和鉴定人在行政诉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通过提供证言和解答专业问题来帮助法庭查清案件事实。作为诉讼法律的一项义务,证人和鉴定人应当履行出庭作证或接受询问的义务,并且享有相应的权利。然而,出庭作证和接受询问对证人和鉴定人来说是有风险的,甚至可能涉及到他们的亲属。证人和鉴定人及其亲属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是否得到保障,直接影响到他们是否愿意出庭作证或接受询问的积极性,也会影响到其他证人和鉴定人的参与。因此,一旦证人和鉴定人进入诉讼程序,他们应该得到特殊的保护。
《行政诉讼法》第49条第(六)项规定了对侮辱、诽谤、诬陷、殴打或打击报复行为的处罚,但这一规定并不能充分体现全面保护证人合法权益的原则。应该在保护范围和保护对象上加强对证人和鉴定人的保护。在保护范围上,不仅要保护证人和鉴定人的身体权利,还要保护他们的名誉权、荣誉权、人格尊严权以及相关财产权益;在保护对象上,不仅要保护证人和鉴定人本人,还要保护他们的亲属,如父母和子女的合法权益。因此,法院应当对证人和鉴定人以及他们亲属的姓名、住址等信息进行保密。
在实践中,一些基层法院的行政审判人员没有采取保密措施,泄露了证人和鉴定人的住址和联系方式,为当事人骚扰或打击证人等行为提供了便利。这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鉴定人和证人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区别:
在回避规则上,证人不能以与案件处理结果之间的利害关系为由申请回避,而鉴定人必须遵守回避规定。在询问规则上,对证人的询问应遵循个别和隔离的原则,证人不能了解案情,不能进行询问。而鉴定人可以询问证人,了解案情,并且在疑难复杂情况下,可以由多个鉴定人相互商量形成最终的鉴定结论。
证人只能陈述自己所知悉的案件事实,不能发表根据这些事实得出的结论和意见。而鉴定人作为专家不受此项限制。证人出庭作证是一项普遍性的诉讼义务,一般不能拒绝。而鉴定人有正当理由可以拒绝接受法庭的指派或聘请,可以选择不出庭接受质证,只提供书面鉴定意见。
证人可以书面或口头申请保护,责任机关应根据职权主动采取保护措施,并做好相关记录。责任机关在发现针对证人的危险时,即使证人本人并未意识到危险,也应及时采取果断措施,以防止危险演变成灾难。在保护程序启动后,责任机关应根据具体案情采取保护措施,直到危险消除。
对于伪证证人,虽然其行为是违法的,但在证人被判定作伪证之前,同样应当享有法律的保护。一旦伪证行为被确认,还应根据其造成的后果追究责任。
干部身份的确认问题。干部身份在中国仍然存在并涉及到职称认定、工龄审核等方面。干部身份的确认涉及不同情况,包括统招的中专生、大专生和本科生,以及非统招类的毕业生等。要明确身份需要办理相应的手续,例如通过人事组织部门办理干部吸收和录用手续等。此外,买断工
解决纠纷的四种途径:协商解决、调解解决、仲裁解决和诉讼解决。其中,协商和调解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执行力,而仲裁和诉讼则具有。当事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方式。同时,提到了相关法律条款作为参考。
书记员在我国司法体系中的行政地位和法律定位。书记员是人民法院的行政工作人员,负责法庭审理记录等审判辅助事务,其职责受到相关法律的明确规定。担任书记员需要满足一定条件,包括国籍、拥护宪法、年龄、健康状况、文化程度等。同时,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曾被开除
法庭录音的合法性问题,指出在我国一般情况下法庭不公开录音,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等案件不公开审理时录音不合法。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扰乱法庭秩序的行为如哄闹、冲击法庭、侮辱司法工作人员等,并强调了对这些行为的处罚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