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妇幼权益 > 未成年保护 > 司法保护 >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办案方式迎来改革完善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办案方式迎来改革完善

时间:2024-03-02 浏览:29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20451

为未成年人提供司法保障:建立专门机构,推行办案新模式

一、建立专门机构,推行办案新模式

未成年人的刑事案件需要涉及检察机关的批捕、起诉和刑罚执行监督等环节。为了有效地教育、感化、挽救和保护失足未成年人,就必须建立一个专门的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以及一支熟悉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善于进行思想教育和转化工作的专门检察队伍。为此,我们在2007年6月成立了未成年人检察室,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专门机构,负责办理未成年人和在校生刑事案件的批捕、起诉和犯罪预防。我们采取了“捕、诉、防一体化”的工作模式和办案方式,将审查批准逮捕和审查起诉工作由同一组检察人员负责,以提高诉讼效益,节约诉讼成本。

二、制定工作制度,构建执法新机制

为了落实“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我们制定了一系列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制度,包括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实施办法、关于快速办理案件的实施办法、附条件不起诉有关规定等。这些制度涵盖了批捕、起诉、出庭支持公诉和犯罪预防等各个办案环节,将检察办案与帮教维权融为一体,以特殊的理念、工作机制和方法,实现了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在办案过程中,我们注重在检察环节进行教育、感化和挽救工作,以促进思想转化为重点。对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我们进行了引导教育、警示教育和跟踪教育等“三项教育”,并对相对不起诉的未成年人进行了一系列工作,包括上一堂法制教育课、和监护人进行一次约谈、制作一份劝诫书、组织一个帮教小组、邀请参加一次公益活动和进行一次回访考查等。对于初犯、偶犯、主观恶性小、犯罪情节轻微以及得到被害人谅解的轻伤害案件的未成年人,我们采取非罪化帮教处理,避免了他们背上刑事责任的包袱。我们还注重告知程序,向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及其监护人、未成年被害人及其监护人提供详实的告知内容和程序,确保他们在刑事诉讼中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此外,我们还进行了不捕不诉风险评估,以量化评估的风险系数为依据,决定是否逮捕或起诉未成年人。我们还推行了快速审理机制,缩短办案周期,提高办案效率。

通过建立专门机构和制定工作制度,我们为未成年人提供了强有力的司法保障,实现了教育挽救和保护的双重目标。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办案效率和质量,还促进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社会融入。

完善未成年人办案方式的建议

一、统一执法理念,加强法律意识

为了解决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处理中执法理念混乱的问题,应加强对法律精神和原则的认识和解读。各级司法机关和执法人员应统一思想,确立“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将其作为处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准则。同时,要加强对法律和政策的学习,提高法律意识,准确理解和把握法律规定,确保执法行为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二、优化机构设置,加强人员配备

为了解决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办案机构设置不对应和人员配置不到位的问题,应统一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标准。各级政法部门应建立专门的未成年人办案机构或办案小组,指定专人负责。同时,要加强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监管机构和矫治队伍的建设,确保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能够满足工作需要,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三、修订刑事法律,完善程序规定

为了解决现行刑事法律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实体处理和程序要求不足的问题,应修订相关法律,明确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处罚原则、实体认定和程序要求。同时,应将司法实践中的好的经验和做法转化为法律规定,确保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处理能够更加合理、规范和有效。

四、明确刑事政策,制定具体措施

为了解决刑事政策宽泛和司法解释不易把握的问题,应明确刑事政策,制定具体措施。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刑事政策的研究和解读,明确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处理标准和程序要求。同时,应加强对司法解释的制定,确保司法解释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能够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五、加强防控力量,完善帮教矫治网络

为了解决防控力量不足和帮教矫治网络不全的问题,应加强防控力量,完善帮教矫治网络。政法部门应与相关单位和部门进行联动,建立社会防控体系和帮教矫治网络,共同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教育、感化、挽救失足未成年人。同时,应将更多类型的未成年人纳入社区矫正范围,加强对失足未成年人的监督和帮教工作,确保防控工作的全面系统开展。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及其特点

未成年人是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思想还不成熟,容易因一时冲动走上邪路。但他们的可塑性强,犯罪也有不同于成年人的自身规律和特点。因此,强调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是当代世界性趋势。

对待未成年人的犯罪,我们应该采取更加理性、平和、宽容的态度,按照"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按照联合国制定的《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北京规则)、《联合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准则》和《联合国保护被剥夺自由少年准则》(利雅得准则)等国际规则以及我国保护未成年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律所确定的未成年人司法准则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转变执法观念,努力探索,积极寻求适合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特点的执法理念、法律制度、办案机构和方式,以实现最大限度的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

强化保护意识,确立执法新理念

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处理,要立足于保护,着眼于孩子的未来和健康成长,要注意把握好"打与防"、"惩与护"、"罚与教"、"宽与严"的关系。司法人员应该吸收和接受国际未成年人立法和司法的先进成果,掌握现代执法理念,灵活对待和处置未成年人犯罪问题,重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当前应该着重确立以下理念:

一是社会效果优先化理念。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处理,首先要把社会效果放在第一位考虑。即要把重点放在权益保护上,放在教育、感化、挽救上,要坚持通过对未成年人的思想转化、品行矫正和权益保护来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来实现长远的社会利益和公平正义。

二是轻微刑事案件非罪化理念。对未成年人轻伤害案件和轻微盗窃、抢夺、诈骗等边缘踩线案件,切忌轻易归罪进行处罚,要以更人性化的做法,多给出路,进行非罪处理,让他们在正常的环境中接受教育挽救,避免法律制裁和社会歧视可能造成的"双重伤害"。

三是非监禁化理念。对犯罪的未成年人,要尽可能少捕少判实刑。在逮捕上,必须坚持以不捕为常态,以逮捕为特例;在处刑上,必须坚持以适用缓刑为普遍,以判处实刑为例外;在刑罚种类的设置上,要不断扩大非监禁刑罚的种类和适用范围,以避免他们在羁押场所受到不良环境和因素的影响而"交叉感染"。

四是权益平等保护理念。对涉案的未成年人和被害的未成年人要平等进行保护,对常住的未成年人和非常住的未成年人要平等进行保护,对犯重罪的未成年人和犯轻罪的未成年人也要平等进行保护,以体现国家对未成年人的人性关怀和人权保障,实现对他们权益的特殊保护。

完善机构设置,配强专业人员

根据未成年人案件的特点,应修订机构编制和人员配置,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应设立专门的未成年人工作机构,建立专门侦查队伍、设立专门的检察科室和法庭,以及专门的执行机构、监房或场所,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进行教育、感化、挽救和权益保护。

对于一些案件量少或人员编制不多的地方,可以先设立专门的办案小组,指定专人负责办理未成年人案件,待条件成熟后再建立专门机构。

完善实体程序立法,确保有法可依

为实现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必须有特殊的法律规定和措施。应借鉴各国未成年人立法的优秀成果,吸收各地司法实践中好的经验做法和行政法确立的新理念,完善未成年人刑法和刑事诉讼法。

首先要将"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列入刑法、刑事诉讼法条文中,作为基本法的原则,以体现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其次,应完善刑法规定,考虑从量刑和科刑处罚种类来完善,将国际、国内司法实践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吸纳进来。增设未成年人微罪非罪化处理、前科消灭和污点限制公开制度;健全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刑事处罚体系,增设刑事警告、观护处分、责令监护人严加管教和社区公益劳动等非监禁刑罚种类的处罚方法,取消对未成年人的罚金、没收财产附加刑,严格限制对剥夺政治权力附加刑的适用;建立未成年人案件经济救济补偿制度,划出专项资金,作为对特殊困难和未成年人被害人的先行救济,并由失足未成年人通过社区公益劳动等非监禁刑罚处罚方式所获酬劳进行偿还,以体现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第三,在刑事诉讼法中增设未成年人专门章节,明确刑事诉讼的具体程序,明确对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及被害人的一些特别规定,同时将司法实践中好的经验和做法明确为法律规定,确保改革有法可依。还应明确辩护律师在未成年人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其能够充分履行辩护职责,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梳理司法解释,避免执法尺度不一

现阶段,司法解释仍是法律不可或缺的解读和具体化,但它必须能够完整地体现法律精神。对于现行的有关未成年人的刑事司法解释,必须进行清理,废止过时的或违背立法精神的解释,修订解释不清、容易引起争议的部分,确保司法实践中的执法尺度统一。

特别是对一些具体犯罪构成的理解,应制定具体明了、可操作性的标准,以确保司法实践中的执法尺度的统一。

明确各方职责,构建防控矫治网络

为了强化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防控和帮教矫治工作,必须建立以党委领导,公、检、法、司为主力军,社会各界参加的防控体系和帮教矫治网络,形成合力和有效的联动。

政法部门要将教育、保护未成年人,挽救失足未成年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融入业务工作中,其他机关、社区组织和有关单位要明确在防控未成年人犯罪,教育、感化、挽救失足未成年人的责任,积极协助政法部门履行职责。

同时,要配合政法部门做好失足未成年人的品行调查,为正确处理案件提供条件。做好失足未成年人的跟踪帮教和日常管理工作,提供合适的条件,促进他们改掉恶习,重新做人。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未成年特困人员能否被福利院接收

    中国未成年特困人员能否被福利院接收的问题。依据《儿童福利机构管理办法》,福利院可以接受未满16周岁的特困人员的收留抚养,并与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签订委托协议。此外,文章还介绍了收养孤儿的限制条件,包括被收养人的年龄、身世背景等,以及收养人的年龄、抚养

  • 童工的法律定义

    童工的法律定义及相关的处罚规定。童工指的是未满16周岁的少年、儿童参与有经济收入的劳动。法律明确规定了使用童工的单位和个人的处罚标准,包括罚款和加重处罚的情况。同时,也明确了哪些情况下不属于童工范畴,如参与家庭劳动、学校组织的勤工俭学等。规定由劳动部

  • 未成年人的权利、义务和“违法”“犯罪”的概念

    未成年人的定义及其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文章明确了未成年人包括少年和青少年的不同称呼所对应的法律定义和权利差异,并详细列举了未成年人享有的权利,如政治权利、人身权利等。同时,也阐述了未成年人应承担的义务,如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等。文章还介绍了关

  • 累犯制度在未成年人身上的适用问题

    未成年人在犯罪后的累犯制度适用问题。考虑到未成年人的辨别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有限,法律对于未成年犯罪的处理有别于成年人。再次犯罪的未成年人并不一定具有较大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因此不适用累犯制度中的从重处罚、不得适用缓刑和假释的原则。相反,应依法从轻

  • 16岁聚众斗殴罪轻伤是否会被判刑
  • 未成年人盗窃罪量刑标准解析
  • 如何为未成年人进行指定辩护,指定辩护的情形包括哪些
未成年保护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