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法 > 合同效力 > 可变更、撤销合同 > 合同欺诈:如何判断及应对

合同欺诈:如何判断及应对

时间:2024-02-08 浏览:19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21093

合同欺诈的认定及法律依据

一、合同欺诈的认定

合同欺诈的认定包括以下几个要素:1. 欺诈人在签订合同时具有主观上的欺诈故意;2. 欺诈人在签订合同时实施了欺诈行为;3. 被欺诈人因欺诈而陷入错误认识;4. 被欺诈人被诈骗了财产;5. 欺诈人获得了该财产。

二、法律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以下法条为合同欺诈的法律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条:以胁迫手段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胁迫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七条: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以欺诈手段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一条:显失公平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三、结论

根据以上法律依据,当合同中存在欺诈行为且满足合同欺诈的认定要素时,被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撤销该合同。这些法律规定旨在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交易秩序。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合同欺诈的认定标准

    合同欺诈的认定标准,包括虚假的质量欺诈行为、商品标识欺诈行为、合同主体欺诈行为等。文章还介绍了合同民事欺诈的特点,如欺诈性邀请、虚假介绍或隐瞒事实等。另外,文章还提到了合同欺诈与合同纠纷的区别,重点强调了行为人是否具有欺骗他人的目的和是否采取了欺骗手

  • 效力待定合同与可撤销合同的区别

    效力待定合同与可撤销合同的区别。两者在合同有效要件欠缺的性质、效力状态、有权主张并影响效力变化的当事人以及受时间限制方面存在不同。效力待定合同欠缺的是合同当事人主体能力方面的有效要件,而可撤销合同一般只是欠缺意思表示真实的合同生效要件。效力待定合同处

  • 股权众筹的法律风险

    股权众筹的法律风险。首先,股权众筹发展冲击了传统的“公募”与“私募”界限,可能触及公开发行证券或“非法集资”红线。其次,股权众筹存在投资合同欺诈的风险,尤其是“领投+跟投”机制中可能出现欺诈行为。最后,股权众筹平台权利义务模糊,需进一步理清与用户之间

  • 买卖合同中欺诈行为的防范措施

    买卖合同中欺诈行为的防范措施。在签约前,卖方应了解对方相关信息和资信状况,并确认代理人的代理权。提高业务员素质,采用书面形式和参照标准合同范本可防止欺诈。同时,采用款到交货或到出票人银行持票入账来防范虚开支票的欺诈行为。对方若迟延付款,可采取措施如通

  • 何时可以行使合同撤销权
  • 赠与合同的撤销权问题
  • 合同欺诈的构要条件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