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劳动法规的工作规则第14条,当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有权利通过调解方式解决劳动争议。申请调解的当事人应向所在企业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提出明确的调解申请。调解委员会只有在接到当事人的申请后,才能考虑是否受理。申请调解可以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进行,并填写《劳动争议调解申请书》。申请调解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申请人与争议有直接利害关系,申请人必须说明与谁发生了争议以及争议的具体问题,申请人必须提出具体的调解请求和事实、理由。
调解前的准备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弄清争议的基本事实,包括争议产生的原因、发展过程和争议的焦点。其次,需要了解与争议有关的劳动法律法规和劳动合同的规定,为判断争议的是非曲直和确定当事人的责任提供准确的法律依据。然后,需要对调查得到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并结合劳动法规的规定,判明双方各自应承担的责任,拟定调解方案和调解意见。接下来,需要召开调解员会议,通报调查情况,讨论确定调解方案,并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确定调解意见。最后,需要指定调解委员会成员与劳动争议当事人谈话,宣传有关劳动法律法规,提出正确对待调解的要求,通过宣传法律知识及对当事人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为调解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劳动争议的调解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调解委员会主任宣布申请人请求调解的争议事项、调解纪律以及当事人应持的态度。然后,听取当事人的意见。接下来,说明调解委员会对争议的调查结果和调解意见。最后,当事人协商达成调解协议。
调解终结的方式包括以下几种情况:首先,当事人自行协调。在调解或仲裁过程中,当事人双方可以自行协商,达成协议,劳动争议的调解即行结束。其次,当事人撤回申请。如果当事人在调解过程中撤回自己的调解申请,调解委员会应当准许,并终结调解。然后,当事人拒绝调解。在调解过程中,当事人有权拒绝调解,这时调解委员会应当尊重当事人的权利,终止调解。最后,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经调解达成调解协议的,制作调解协议书,各方当事人应当自觉履行。如果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未能达成调解协议,调解委员会应在申请调解之日起30日内结束调解。调解不成的情况下,应作记录并在调解意见书上说明情况,由调解委员会主任签名、盖章,并加盖调解委员会印章,调解协议书一式3份(争议双方当事人、调解委员会各一份)。
我市一家企业成功调解涉外劳动争议案件的情况。该企业面对涉及外籍员工的劳动争议,积极采取调解措施,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协商,最终实现了双方的和解。这一案例展示了企业处理涉外劳动争议的智慧和能力,对于解决跨国企业劳动纠纷具有借鉴意义。
近年来劳动争议案件不断上升的现象,栖霞区人民法院分析了劳动争议案件的原因和特点,指出亟需调解立法支持。劳动争议涉及企业类型广泛,案件审理难度大,判决难执行。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出现滑坡趋势,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需要
成都市总工会与全国其他城市工会共同构建四级区域性劳动争议调处网络的过程和成果。通过成立职工维权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区域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在工业集中发展区建立劳动争议调解机构以及健全工会预警信息网络等措施,实现了对劳动纠纷的预防和解决,保障了劳动关系的
劳务欠款纠纷可以起诉的范围包括以下情况:1、用人单位未制定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2、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未签订劳动合同或未约定试用期;3、用人单位未执行最低工资标准或未支付劳动者工资;4、其他损害劳动者利益的情况。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