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劳动法规的工作规则第14条,当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有权利通过调解方式解决劳动争议。申请调解的当事人应向所在企业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提出明确的调解申请。调解委员会只有在接到当事人的申请后,才能考虑是否受理。申请调解可以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进行,并填写《劳动争议调解申请书》。申请调解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申请人与争议有直接利害关系,申请人必须说明与谁发生了争议以及争议的具体问题,申请人必须提出具体的调解请求和事实、理由。
调解前的准备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弄清争议的基本事实,包括争议产生的原因、发展过程和争议的焦点。其次,需要了解与争议有关的劳动法律法规和劳动合同的规定,为判断争议的是非曲直和确定当事人的责任提供准确的法律依据。然后,需要对调查得到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并结合劳动法规的规定,判明双方各自应承担的责任,拟定调解方案和调解意见。接下来,需要召开调解员会议,通报调查情况,讨论确定调解方案,并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确定调解意见。最后,需要指定调解委员会成员与劳动争议当事人谈话,宣传有关劳动法律法规,提出正确对待调解的要求,通过宣传法律知识及对当事人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为调解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劳动争议的调解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调解委员会主任宣布申请人请求调解的争议事项、调解纪律以及当事人应持的态度。然后,听取当事人的意见。接下来,说明调解委员会对争议的调查结果和调解意见。最后,当事人协商达成调解协议。
调解终结的方式包括以下几种情况:首先,当事人自行协调。在调解或仲裁过程中,当事人双方可以自行协商,达成协议,劳动争议的调解即行结束。其次,当事人撤回申请。如果当事人在调解过程中撤回自己的调解申请,调解委员会应当准许,并终结调解。然后,当事人拒绝调解。在调解过程中,当事人有权拒绝调解,这时调解委员会应当尊重当事人的权利,终止调解。最后,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经调解达成调解协议的,制作调解协议书,各方当事人应当自觉履行。如果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未能达成调解协议,调解委员会应在申请调解之日起30日内结束调解。调解不成的情况下,应作记录并在调解意见书上说明情况,由调解委员会主任签名、盖章,并加盖调解委员会印章,调解协议书一式3份(争议双方当事人、调解委员会各一份)。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名称规范的通知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名称规范的通知。通知详细规范了不同种类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的名称,包括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社会团体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以及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劳动人事争议
劳动争议的调解程序。当事人在劳动争议发生时可以选择不同的调解组织进行调解,调解员需具备公道正派、联系群众等条件。调解程序包括听取双方陈述、疏导和达成协议。达成协议后应制作调解协议书,如未履行可申请法院发出支付令。若调解无果,当事人可依法申请仲裁。
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一般调解程序,包括当事人申请调解、调解委员会受理并进行调查核实、召开调解会议听取双方陈述并进行调解以及达成调解协议等步骤。调解委员会应在当事人申请调解之日起30日内结束调解,确保调解效率。
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职责及其重要性。该委员会负责调解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劳动争议,包括开除、除名、辞退职工、执行国家规定引发的争议、履行劳动合同争议等。调解活动是处理劳动争议的重要手段之一,目的是解决争议,维护双方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