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争议工伤赔偿仲裁时效是指权利人在一定的法定期限内向仲裁机构请求保护其劳动权益的有效时限。在规定的期限内,根据权利人的申诉,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其劳动权益予以保护,对义务人的义务进行裁决强制履行。如果权利人不主张权利,在申诉时效届满后,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不再保护其权益,对义务人的义务也不再进行裁决强制履行。
工伤赔偿的仲裁时效即是指在已经确认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前提下,劳动者的事故伤害经确认为工伤,其在一定的时效期限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要求工伤赔偿的仲裁请求的时效期间。
工伤赔偿的仲裁时效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突出特征:
1. 从工伤赔偿仲裁时效的前提看,必须是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受到了工伤,从其受工伤后的某一时间点开始计算。
2. 在仲裁时效超过后,权利人仍有权向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但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不再保护其权益。
3. 工伤赔偿仲裁时效属于强制性规范,当事人不能协议排除对仲裁时效的适用,也不能协议变更仲裁时效的期间。
4. 工伤赔偿仲裁时效起算点与其他劳动争议案件的时效起算点不同,具有特殊性。
我国先后制定的有关劳动方面的法律对仲裁时效期限的规定措辞有所不同。
1. 1993年7月6日国务院颁布的《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23条规定:“当事人应当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六个月内,以书面形式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2. 1995年实施的《劳动法》第82条规定:“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
3. 2008年5月1日实施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27条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目前,法律及司法解释都没有对劳动者请求用人单位工伤赔偿的仲裁时效起算点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
在劳动争议仲裁实践中,工伤赔偿争议时效的起算点大致可有以下四种情况:事故发生日、医疗终结日、工伤认定日和伤残等级评定日。
司法实践中,一些高级人民法院为法律适用的统一性制定了相关规定。例如,某省高级人民法院规定,劳动者请求用人单位承担工伤待遇的时效应从劳动者向用人单位主张工伤待遇之日起算,但从劳动者治疗终结之日或伤残等级评定之日起计算,最长不得超过一年。
综上所述,以医疗终结日或伤残等级评定日作为工伤赔偿仲裁时效的起算点较为妥当。然而,当前我国对劳动者工伤赔偿仲裁时效起算点的规定不统一。建议相关法律解释能对工伤赔偿仲裁时效起算点问题做出明确规定。
适用于婚姻家庭、邻里纠纷、数额较小的经济债务等纠纷的解决方法
解决多种纠纷的方法。对于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及小额经济债务等,可采用亲劝法,通过亲朋好友的劝说达到解决效果;对于邻里间的堵路、用水等纠纷,可用亲身体验法,让当事人现场感受问题的严重性。联合调解法适用于影响广泛、涉及多领域的群体纠纷;急事急办法则用于时间
劳动纠纷的法律援助相关事宜。根据法律援助条例,经济困难的劳动纠纷当事人可申请法律援助,包括请求国家赔偿、社会保险待遇等事项。中国的法律援助制度旨在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和司法公正。劳动争议的产生源于劳动权利和义务的不规范行为,以及市场经济下劳动关系主体的利
差旅费的纠纷是否属于劳动纠纷,取决于其性质。差旅费包括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补助费和市内交通费等。企业应建立规范的差旅费报销制度,包括补贴标准、住宿标准、出行交通工具乘坐标准等,以控制差旅费用,防止违规行为。
拖欠农民工工资后相关的经济补偿方式和法律手段。当用人单位拖欠劳动者工资时,劳动行政部门可责令其支付劳动报酬和经济补偿等,并支付赔偿金。劳动者可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如调解协议达成后用人单位未履行,劳动者可申请法院发出支付令或执行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