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争议工伤赔偿仲裁时效是指权利人在一定的法定期限内向仲裁机构请求保护其劳动权益的有效时限。在规定的期限内,根据权利人的申诉,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其劳动权益予以保护,对义务人的义务进行裁决强制履行。如果权利人不主张权利,在申诉时效届满后,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不再保护其权益,对义务人的义务也不再进行裁决强制履行。
工伤赔偿的仲裁时效即是指在已经确认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前提下,劳动者的事故伤害经确认为工伤,其在一定的时效期限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要求工伤赔偿的仲裁请求的时效期间。
工伤赔偿的仲裁时效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突出特征:
1. 从工伤赔偿仲裁时效的前提看,必须是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受到了工伤,从其受工伤后的某一时间点开始计算。
2. 在仲裁时效超过后,权利人仍有权向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但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不再保护其权益。
3. 工伤赔偿仲裁时效属于强制性规范,当事人不能协议排除对仲裁时效的适用,也不能协议变更仲裁时效的期间。
4. 工伤赔偿仲裁时效起算点与其他劳动争议案件的时效起算点不同,具有特殊性。
我国先后制定的有关劳动方面的法律对仲裁时效期限的规定措辞有所不同。
1. 1993年7月6日国务院颁布的《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23条规定:“当事人应当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六个月内,以书面形式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2. 1995年实施的《劳动法》第82条规定:“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
3. 2008年5月1日实施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27条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目前,法律及司法解释都没有对劳动者请求用人单位工伤赔偿的仲裁时效起算点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
在劳动争议仲裁实践中,工伤赔偿争议时效的起算点大致可有以下四种情况:事故发生日、医疗终结日、工伤认定日和伤残等级评定日。
司法实践中,一些高级人民法院为法律适用的统一性制定了相关规定。例如,某省高级人民法院规定,劳动者请求用人单位承担工伤待遇的时效应从劳动者向用人单位主张工伤待遇之日起算,但从劳动者治疗终结之日或伤残等级评定之日起计算,最长不得超过一年。
综上所述,以医疗终结日或伤残等级评定日作为工伤赔偿仲裁时效的起算点较为妥当。然而,当前我国对劳动者工伤赔偿仲裁时效起算点的规定不统一。建议相关法律解释能对工伤赔偿仲裁时效起算点问题做出明确规定。
民事赔偿的诉讼时效及其起算。一般民事赔偿的诉讼时效为三年,特殊情况下为一年。诉讼时效的起算基于权利主体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到侵害的那一天。不同情境下,诉讼时效的起算点有所不同,包括约定履行期限、无履行期限、附条件或期限的债权请求权等。人身损害赔偿中,
口头辞退劳动争议的法律依据及时效。劳动者在被口头辞退后一年内可申请劳动仲裁,依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相关规定。仲裁时效可因当事人主张权利、请求救济或对方履行义务而中断。对于因拖欠劳动报酬引发的劳动争议,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时效限制。用人单位解除劳动
劳动纠纷处理程序的操作规程及企业减少劳动纠纷的措施。包括劳动纠纷的登记和仲裁程序、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文化手段等方面的内容。企业应采取多种方式预防和处理劳动纠纷,降低风险并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转。
崔某与莱阳某调味品公司之间的劳动争议案件。崔某在未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在公司工作,后因工作事故受伤并遭到解雇。崔某提出多项仲裁请求,包括经济补偿金、双倍工资等。经过仲裁和法院审理,最终判决调味品公司支付崔某经济补偿金12400元,其他请求因超过仲裁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