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条的规定,劳动者因履行劳动力派遣合同产生劳动争议而起诉时,派遣单位将被视为被告;如果争议内容涉及接受单位,派遣单位和接受单位将共同被告。
劳动力派遣合同涉及两个法律关系,即劳动力派遣合同关系与劳动合同关系。对内而言,派遣单位与劳动者(本单位职工)有劳动合同关系。对外而言,派遣单位与接受单位有劳动力派遣合同关系。劳动力派遣合同的履行将三方的劳动关系和民事法律关系结合在一起。由于这两种法律关系产生的纠纷性质不同,处理争议的程序、适用的法律以及时效也各不相同。在审判实践中应注意区分对待。
劳动者依据劳动关系起诉派遣单位和接受单位的案件属于劳动争议案件,而派遣单位与接受单位依据劳动力派遣合同起诉的案件属于普通民商案件。对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和接受单位之间的劳动争议,应通过劳动仲裁前置程序,适用劳动法规定的60天仲裁时效,按照《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规定的程序处理。进入诉讼阶段,由人民法院按照民事诉讼程序进行审理,并且审查仲裁程序和实体处理是否合法,依法做出裁决。
派遣单位与接受单位因劳动力派遣合同纠纷提起的民事诉讼,应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然后按照民事诉讼程序进行审理,在实体上适用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依法做出裁决。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六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劳动争议案件后,当事人增加诉讼请求时,如果该诉讼请求与诉争的劳动争议具有不可分性,应当合并审理;如果属于独立的劳动争议,应当告知当事人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要判断当事人增加的诉讼请求是否与诉争的劳动争议具有不可分性,进而进行合并审理,应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根据劳动法、民事诉讼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的相关内容,人民法院应当根据以上因素综合判断,决定是否合并审理当事人增加的诉讼请求。
劳动者对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不服时的应对策略。劳动者在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赔偿金等争议中,或对执行劳动标准引发的争议不服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用人单位可在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三十日内申请撤销裁决。仲裁裁决被撤销后,当事人可再次提起诉
劳动仲裁时效期间的相关内容,包括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一年时效期间以及中断和终止的相关规定。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内的特殊规定和申请劳动仲裁所需的材料也有详细说明。申请劳动仲裁需要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如身份证明、劳动关系证明等。
劳动监察与劳动仲裁的权力与职责,以及劳动行政处罚的特点和种类。劳动监察具有强制调查权和一定的处罚权,主要职责是监督检查劳动关系主体是否遵守劳动法律。劳动仲裁机构主要对劳动争议进行调解和裁决。劳动行政处罚是劳动行政的重要内容,只能由劳动监督检查机关行使
申诉人在某公司工作期间因劳动合同变更导致的劳动争议。申诉人因无法适应新的工种而要求被诉人支付经济补偿金7000元。申诉人在公司工作了数年,根据劳动法规定,应获得相应的补偿。此外,被诉人未为申诉人办理社会保险,也损害了其合法权益。为维护自身权益,申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