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赔偿金的性质,指的是死亡赔偿金究竟是对谁的何种损害的赔偿,涉及到死亡赔偿金的确定、计算、给付等方面。要想确定死亡赔偿金的性质,需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死亡赔偿金的赔付对象是谁,死者还是死者的近亲属?(2)死亡赔偿金的内容是什么,是物质损害赔偿还是精神损害赔偿?(3)死亡赔偿金的属性是什么,是补偿性赔偿还是惩罚性赔偿?
(一)死亡赔偿金的赔付对象
毫无疑问,死亡赔偿金是基于受害人因他人侵权行为而死亡这一法律事实而产生的,于是有些学者认为死亡赔偿金的赔付对象是生命权遭受了侵害的死者,认为死者是死亡赔偿金请求权的权利人,而近亲属不过是以死者的名义取得该项赔偿。但我们很容易发现该学说存在的致命缺陷:自然人一旦死亡,其主体资格便已丧失,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归于消灭,将不再享有任何权利和承担任何义务。与上述继受说相对的固有损失说认为:受害人死亡之后,其近亲属与受害人之间特有的身份关系将被破坏,与之相关的一些利益也将遭受损失,因此近亲属可以基于自身的利益损害事实向加害人提出赔偿请求。
笔者认为,死亡赔偿金并非对生命权的救济,而是对因此所造成的近亲属的各种利益损失的赔偿。因此,死亡赔偿金的赔付对象为死者的近亲属,近亲属享有直接向加害人主张死亡赔偿金的权利,该权利并非自死者处继受而来。
(二)死亡赔偿金的赔偿内容
近亲属在受害人死亡后,因相互间原有的身份关系,会遭受一定经济上的损失以及精神上的打击,那么,近亲属所获得的死亡赔偿金究竟是对其财产损失的赔偿还是精神损害的赔偿呢?对此问题,我国在立法上的变革体现了对死亡赔偿金性质的探索和认识的深化。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将死亡赔偿金与致人死亡的精神损害抚慰金相等同,而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及《侵权责任法》中,除规定了死亡赔偿金以外,还赋予了近亲属向人民法院请求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的权利,将死亡赔偿金与精神损害赔偿明确地区分开来,死亡赔偿金的物质损害赔偿性质不言而喻。
(三)死亡赔偿金的属性
在回答了上述两个问题之后,第三个问题便可迎刃而解。死亡赔偿金并不是对生命权本身的救济,不是因为侵害他人生命权而给予加害人的惩罚,而是一种补偿性质的赔偿。这里的补偿也不是对死者生命价值的补偿,生命本无价,无法以金钱砝码对人命价值进行衡量,民法不能要求加害人对其所侵害的生命本身加以赔偿,而是对近亲属因死者将来收入的丧失所造成的可得继承财产的减少所作的补偿,是一种以填平将来损失为目的的财产损害赔偿。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死亡赔偿金是加害人对死者近亲属因可得继承财产的丧失而赔付的补偿性质的物质损害赔偿,这种“继承的丧失”实际上就是死者“收入的丧失”。
死亡赔偿金的性质涉及到赔偿对象、赔偿内容和赔偿属性等方面。赔付对象是死者的近亲属,近亲属享有直接向加害人主张死亡赔偿金的权利。赔偿内容是对近亲属因死者的丧失而造成
劳动合同一经签订,并具有法律效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都应认真履行。如果一方需要变更劳动合同内容,必须取得另一方的同意,否则,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是违法、无效的。用人单位设有工会的,在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也应当事先将理由通知工会。第四步用人单位将处
劳动合同未实际履行,尚未发生法律效力。如果已入职,试用期内可以提前3天通知用人单位,试用期后提前30天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即可,劳动者不需要承担违约责任。工作合同单方面毁约可以私底下协商,要求违约责任承担或者诉讼解决。此处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
为避免引起争议解除劳动合同落款日期,用人单位应该重新开具正确的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因此,解除同居关系协议书在法律上是有效力的。所以,在签订解除同居关系的协议书时,最好不要以分手费、青春费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