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在经济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由于建筑市场供求失衡,导致建设单位拖欠工程款的问题日益突出。建筑行业规模超量发展,组织结构不合理,生产能力明显过剩。此外,投资主体、资金来源、投资方式、融资渠道等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导致资金不足的问题加剧,特别是房地产开发企业自有资金普遍缺乏。建筑施工队伍增长远大于建设工程项目数量的增长,而建设投资又远跟不上建设项目数量的发展,导致建筑市场竞争激烈无序。为了生存,施工企业不得不面对垫资和压价,导致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之间的交易不平等。
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一是信用体系,然而我国市场经济发育不充分,信用法规不健全,信用制度远未建立。由于守信者得不到相应的收益和鼓励,失信者得到不应得到的收益,形成了对市场行为的不良诱导。建设单位普遍缺乏信用意识,信用缺失行为盛行。一些建设单位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超投资申报项目,不按照基建程序办事,给工程项目留下资金缺口。一些建设项目投资者将拖欠工程款作为一种经营手段,不讲信用、不守合同。建筑企业缺乏信用风险防范意识,对被拖欠的应收账款视而不见。
随着建筑业发展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筑市场的主导已由过去施工企业转变为建设单位。然而,有关法规滞后,很难约束建设单位的行为。一些工程款的合同纠纷难以判定,合同双方的纠纷长期得不到解决。招投标法虽然出台已久,但实施仍有困难。我国刑法缺少对恶意拖欠造成严重后果的债务人追究刑事责任的条款。对于已经出台的一系列建筑市场法规,监管不力,执法力度不足。这种情况导致拖欠工程款的行为屡禁不止。
目前我国建筑业项目法人体制不健全,建设项目法人对项目及资金的责任和投资风险责任未得到完全落实。特别是政府工程“投资、建设、监管、使用”一体化,政府的市场行为几乎不受任何制约。一些地方政府在资金不落实或存在资金缺口的情况下,依仗权力进行项目建设导致拖欠款。政府拖欠工程款不仅给施工企业造成经济危害,还助长了建筑市场拖欠之风蔓延,增加了治理的难度。
原告因被告拖欠劳务费用而引发的纠纷。原告为被告承建的工程提供服务,但被告未支付全部劳务费用,尚欠一定金额。原告已多次催讨,但被告一直未支付。因此,原告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支付所欠劳务费用并承担本案诉讼费用。
建筑工程款的诉讼时效及结算方式。诉讼时效为三年,从权利被侵犯时开始计算,超过二十年则不予保护。中国采用的工程结算方式包括按月结算、竣工后一次结算、分段结算、目标结算以及双方约定的其他结算方式。涉及备料款的预付、扣还及违约责任等也做了详细规定。
乡政府拖欠工程款的法律解决途径。施工方可以与乡政府协商解决或向法院提起诉讼。承包人可请求解除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情形包括未按约定支付工程价款等。合同争议可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解决。工程欠款的利息追讨应按合同约定或按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息
关于工程承包合同的主要内容,包括工程项目信息、双方职责、物资供应、工程款结算方式以及施工与设计变更等方面。合同中明确了甲方和乙方的职责,物资供应方式和工程款结算方式等细节,以确保工程顺利进行并达到质量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