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市场供求失衡是导致工程款拖欠的根本原因之一。由于建筑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吸纳了大量就业人员。随着城乡劳动力市场统一,农村建筑队伍迅速扩大,导致建筑业劳务队伍膨胀,行业规模超量发展。此外,投资主体、资金来源、投资方式等发生了转变,导致资金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特别是房地产开发企业自有资金普遍缺乏。建筑施工队伍增长远大于建设工程项目数量的增长,而建设投资又远跟不上建设项目数量的发展,导致建筑市场竞争激烈无序。为了生存,施工企业不得不垫资、压价,导致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之间的不平等交易。
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是导致工程款拖欠成风的根本原因。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充分,信用法规不健全,信用制度缺失。守信者得不到应有的收益和鼓励,失信者得到了不应得到的收益甚至暴利而没有受到应有的谴责和处罚。建设单位普遍缺乏信用意识,信用缺失行为盛行。一些建设单位不按照基建程序办事,超投资申报项目,无资金先上项目,减少资金上大项目,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给工程项目留下很大的资金缺口。一些建设项目投资者将拖欠工程款作为经营手段,不讲信用、不守合同。建筑企业普遍缺乏信用风险防范意识,对被拖欠的应收账款视而不见。
行业市场法制环境不完善是导致工程款拖欠成风的关键原因。建筑市场主导已由施工企业转变为建设单位,但有关法规滞后,很难约束建设单位的行为。一些工程款的合同纠纷难以判定,造成合同双方纠纷长期得不到解决。《招投标法》尚无实施办法,严格操作仍有困难。我国《刑法》缺少对恶意拖欠造成严重后果的债务人追究刑事责任的条款。市场监管不力,对违规行为缺少必要的法律手段制约。
政府拖欠行为是治理拖欠问题的主要障碍。政府工程“投资、建设、监管、使用”一体化,政府的市场行为几乎不受任何制约,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在资金不落实或存在大量资金缺口的情况下,依仗权力进行项目建设导致拖欠款。政府拖欠工程款给施工企业造成的危害不仅在于拖欠数额本身,还助长了建筑市场拖欠之风蔓延,增加了治理的难度。
在工程欠款中,被欠款人一般会主动与欠款人进行协商解决,争取达成还款协议。然而,在欠款人强势的情况下,协商解决往往无法起到作用。
部分被欠款人选择请求追债公司的帮助,来协助追回工程欠款。然而,这种方式存在法律风险,因为追债公司的合法性存在问题。追债公司的追债行为很难保证其完全合法。
通过向法院提起诉讼,等待法院判决后申请强制执行,是工程欠款追讨的最佳方式。诉讼虽然复杂且时间较长,但可以通过法官作为中间人,促使欠款双方达成和解,并签署和解协议。如果欠款人不履行和解协议,可以直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原告因被告拖欠劳务费用而引发的纠纷。原告为被告承建的工程提供服务,但被告未支付全部劳务费用,尚欠一定金额。原告已多次催讨,但被告一直未支付。因此,原告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支付所欠劳务费用并承担本案诉讼费用。
建筑工程款的诉讼时效及结算方式。诉讼时效为三年,从权利被侵犯时开始计算,超过二十年则不予保护。中国采用的工程结算方式包括按月结算、竣工后一次结算、分段结算、目标结算以及双方约定的其他结算方式。涉及备料款的预付、扣还及违约责任等也做了详细规定。
乡政府拖欠工程款的法律解决途径。施工方可以与乡政府协商解决或向法院提起诉讼。承包人可请求解除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情形包括未按约定支付工程价款等。合同争议可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解决。工程欠款的利息追讨应按合同约定或按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息
关于工程承包合同的主要内容,包括工程项目信息、双方职责、物资供应、工程款结算方式以及施工与设计变更等方面。合同中明确了甲方和乙方的职责,物资供应方式和工程款结算方式等细节,以确保工程顺利进行并达到质量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