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用人单位与侵权第三人之间的关系中,存在一种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法律关系。用人单位和侵权行为第三人均对受害人承担赔偿责任,当任何一方履行了赔偿义务后,受害人的赔偿请求权就会消失。在这种不真正连带责任关系中,用人单位被视为中间责任人,而侵权行为人则是终局责任人。用人单位承担了赔偿责任后,可以向侵权第三人追偿。在诉讼中,用人单位有权援引终局责任人的抗辩事由来对赔偿权利人进行抗辩。如果受害工人在侵权行为中也存在过错,侵权行为第三人和用人单位均可以提出过失相抵的抗辩,以减轻其民事责任。
在某些情况下,工伤职工因第三人侵权而受伤,但无法确定加害人的身份,例如职工执行职务时被逃逸的机动车撞伤。受害人在这种情况下无法向加害第三人主张赔偿。那么,工伤职工是否可以先向用人单位请求赔偿,然后由用人单位向侵权人追偿?或者可以同时向侵权人和用人单位主张赔偿?
我们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受害的职工是因第三人侵权而受伤,但仍属于因工作受伤的范畴。根据世界各国的做法,工人在劳动中受伤,无论伤害行为来自用人单位还是用人单位之外的第三人,工人都有权要求用人单位进行赔偿。
我国学者也认为,受害者可以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第二款确定的过错责任或法律规定的无过错责任,向第三人或用人单位等赔偿义务人请求赔偿。
根据《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十一条第一款的规定,从事雇佣活动的雇员遭受人身损害时,雇主应承担赔偿责任。而对于雇佣关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员人身损害的赔偿权利人,可以要求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也可以要求雇主承担赔偿责任。雇主承担赔偿责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偿。
虽然该解释是针对雇佣关系的情况,但在工人遭受第三人侵权伤害的情况下,仍可以参照该解释进行处理。即使用人单位为受害工人投保了工伤保险并给予了赔偿,用人单位的赔偿责任也不会因此而免除。
在第三人侵权所造成的工伤事故赔偿中,大多数学者主张采取兼得模式,即受害人既可以向工伤保险机构申请工伤待遇,又可以向侵权第三人要求侵权赔偿。本文赞同采取兼得模式的观点,理由如下:
单位未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的法律规定、法律后果、赔偿责任及赔偿请求的时效性。用人单位应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否则将面临法律处罚和补缴费用。未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可能导致工伤职工保险待遇减少,用人单位需承担赔偿差额损失的责任。劳动者应在知道权利被侵害后的
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处理方式。劳动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需承担赔偿责任;劳动合同期满时,特定情形下应延长或按工伤保险规定执行;用人单位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可选择继续履行或要求支付赔偿金;特定情形下用人单位需支付经济补偿金,包括解除劳动合同、
工伤事故赔偿责任下的费用承担问题。包括工伤职工伤残鉴定费用、伤残等级复查鉴定费用、劳动能力鉴定费用、复查和再次鉴定费用以及停工留薪期鉴定费用的承担方。其中,初次伤残鉴定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如果购买了足额工伤保险则由保险基金支付;重新鉴定费用由申请人预
山西省工伤保险条例对于不同伤残等级职工的待遇规定。一级至四级伤残职工可享受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按月享受的伤残津贴,如果津贴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工伤保险基金将补足差额。五级和六级伤残职工除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外,也享受伤残津贴,由用人单位补足差额。七级至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