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偷税抗税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偷税数额是指在确定的纳税期间,未缴或少缴各税种税款的总额。
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的百分比是指一个纳税年度中各税种偷税总额与该纳税年度应纳税总额的比例。对于不按纳税年度确定纳税期的其他纳税人,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的百分比将根据行为人最后一次偷税行为发生之日前一年中各税种偷税总额与该年纳税总额的比例确定。对于纳税义务存续期间不足一个纳税年度的情况,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的百分比将根据各税种偷税总额与实际发生纳税义务期间应缴纳税款总额的比例确定。
如果偷税行为跨越若干个纳税年度,只要其中一个纳税年度的偷税数额及百分比达到刑法第201条第一款规定的标准,即构成偷税罪。各纳税年度的偷税数额将进行累计计算,偷税百分比将按照最高的百分比确定。
1、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在五万元以上并且占各税种应纳税总额百分之十以上,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不补缴应纳税款、不缴纳滞纳金或不接受行政处罚的;
2、纳税人五年内因逃避缴纳税款受过刑事处罚或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以上行政处罚,又逃避缴纳税款,数额在五万元以上并且占各税种应纳税总额百分之十以上的;
3、扣缴义务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不缴或少缴已扣、已收税款,数额在五万元以上。
1、按照新《税收征管法》第六十三条的规定,偷税的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伪造(设立虚假的账簿、记账凭证)、变造(对账簿、记账凭证进行挖补、涂改等)、隐匿和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在账簿上多列支出(以冲抵或减少实际收入)或不列、少列收入;不按规定办理纳税申报,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仍拒不申报;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即在纳税申报过程中制造虚假情况。
2、逃税漏税:广义的逃税是指纳税义务人采用各种手段逃避纳税的一种行为。具体可分为两种:
(1)采用非法手段少纳或不纳税的行为,在西方国家一般称为“逃税”,在我国称为“偷税”、“抗税”或“漏税”;
(2)采用合法手段少纳或不纳税的行为,称为“避税”。狭义的逃税指纳税义务人采用非法手段少纳或不纳税的行为。
根据法律规定,逃税罪金额没有具体规定,只规定了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的百分比,是指一个纳税年度中的各税种偷税总额与该纳税年度应纳税总额的比例。以上是关于逃税罪金额认定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助解决相关问题。
关于诈骗罪的数额认定标准和犯罪行为地的认定问题。根据法律规定,诈骗数额达到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才属于“数额较大”,因此400元不构成诈骗罪。同时,诈骗行为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关于犯罪地的认定,包括犯罪的预备地、实行地和结果地,通常由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逃税罪的定义、构成要件、刑罚和立案标准。逃税罪指通过欺骗、隐瞒等手段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的行为。构成要件包括客体要件、客观要件、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逃税罪的刑罚包括有期徒刑、拘役和罚金等。立案标准涉及逃税数额、时间和行为性质等方面。
民间借贷利息个税的相关问题。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个人借款利息收入应缴纳个人所得税,税率为20%。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分类包括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等,均适用超额累进税率或比例税率。对于劳务报酬所得和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等,也适用20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 司法部关于办理恐怖活动和极端主义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针对恐怖活动和极端主义犯罪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所发布的意见。文章详细解释了如何准确认定犯罪,包括组织、领导恐怖组织罪、参加恐怖组织罪和帮助恐怖活动罪等,并明确了数罪并罚的情形。同时,对于资助恐怖活动组织、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