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情形包括以下六个条件:
如果劳动者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经济补偿。
如果用人单位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六条的规定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经济补偿。
如果用人单位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经济补偿。
除非用人单位维持或提高劳动合同约定的条件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四条第一项的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经济补偿。
如果用人单位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四条第四项或第五项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经济补偿。
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存在其他情形时,用人单位也应当支付经济补偿。
根据相关规定,用人单位可以不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形包括以下几种:
如果劳动者主动提出解除劳动合同,或者用人单位提高劳动合同工资待遇但劳动者不愿意续签,用人单位可以不支付经济补偿金。
如果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期限内由于主管部门调动或转移工作单位而被解除劳动合同,且未造成失业,用人单位可以不支付经济补偿金。
如果劳动者的过失导致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可以不支付经济补偿金,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
根据《关于个人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征免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1]157号)文件的规定,个人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的一次性经济补偿收入、退职费、安置费等所得需要按照以下方法计算并缴纳个人所得税:
个人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包括经济补偿金、生活补助费和其他补助费用),在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的三倍数额以内的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超过部分需要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因解除劳动合同取得经济补偿金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9]178号)的规定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
一次性经济补偿收入可以视为数月的工资、薪金收入,允许在一定期限内进行平均。具体平均办法是将个人取得的一次性经济补偿收入除以个人在本企业的工作年限数,以商数作为个人的月工资、薪金收入,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个人在本企业的工作年限数按实际工作年限数计算,超过12年的按12年计算。
个人领取一次性补偿收入时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定的比例实际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费、基本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可以在计征一次性补偿收入的个人所得税时予以扣除。
企业宣告破产后,企业职工从该破产企业取得的一次性安置费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
如果个人在解除劳动合同后又再次任职或受雇,对已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一次性经济补偿收入不再与再次任职或受雇的工资、薪金所得合并计算补缴个人所得税。
发放工资记录在确认劳动关系中的作用。通过介绍劳动关系确认的条件和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说明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如何成立,以及工资记录的重要性。文章详细阐述了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不同依据、适用法律、主体资格、关系性质以及工作实施和责任承
保险合同中投保人的变更流程及所需手续。变更投保人需经过原、新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同意,并提供相关文件。对于因原投保人身故等原因变更的,还需提供死亡证明等文件。更正信息时需投保人本人签字。涉及投保人保障责任的险种变更时需填写健康告知书。部分信息变更可通过
劳动关系与雇佣关系的区别,特别是在个人承包经营中的劳动关系问题。合法的承包关系中,承包人与所雇劳动者之间是独立的用工关系,与发包人之间并无劳动关系。但如果承包人原系发包人单位职工,则承包行为是双方履行劳动合同的特殊方式,双方劳动关系依然存续。判断劳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对于劳动关系认定的规定。劳动关系的建立需通过书面劳动合同,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在用工一个月内订立。同时,根据《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即使没有书面合同,满足一定条件如主体资格、劳动规章制度适用等,劳动关系仍然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