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电子商务诈骗犯罪的成功率高,主要是因为犯罪成本低。建立一个普通的电子商务网站只需要1000多元人民币,并购买一些简单的网络技术设备即可进行诈骗活动。这种低廉的犯罪成本和容易实现的技术条件,使得一些不法分子采取开设假网站、骗取他人银行账号和密码的方式来实施诈骗。由于交易是在虚拟的互联网上进行,消费者缺乏直观的感性认识,辨识能力会受到很大影响,使得不法分子屡屡得手。特别是对于刚刚涉足网上购物的消费者来说,由于经验不足,更容易上当受骗,遭受财产损失。
网络电子商务已经形成了一个虚拟的、消除了国界、打破了传统时空界限的虚拟电子空间。这使得网络电子商务诈骗犯罪具有极高的渗透性和不确定性,其受害者不仅局限于某个城市或者某个省,而是涉及范围广泛,具有显著的跨地域性。不法分子的犯罪触角不断向广大的城市和农村延伸,容易引起被骗消费者跨省市的群体性上访、诉讼现象,严重危害了社会的稳定。
随着网络电子商务交易数量的增长,网购诈骗犯罪的发案数量也在不断上升。低廉的犯罪成本和高额的经济利益吸引了大量不法分子加入网购诈骗犯罪的行列。同时,我国电子商务领域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导致该类案件的发案率居高不下。由于该类犯罪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内发生,不法分子的流动性和隐蔽性极强,取证也比较困难,对办案人员的网络知识水平要求较高,大大增加了司法机关的查处难度,致使该类犯罪的破案率偏低。
网络电子商务诈骗犯罪给经营者和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了打击网络诈骗犯罪,建立更加可信、可靠的网络电子商务运行环境,司法机关面临着一个全新的课题。网络安全和信任问题成为了网络电子商务深层次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电视台小窗口播放其他电视台或网络节目是否算侵权的问题,指出一般不算侵权。同时,文章详细阐述了网络侵权的定义和特征,包括网络环境的定义、网络侵权的类型以及侵权行为的界定。文章还提到了中国应加快网络立法,制定适应当前司法形势的管辖制度,并介绍了相关司法解
徐某诉某互联网公司网络游戏侵权纠纷案。徐某的游戏账号被该公司封停,导致无法登录游戏,引发侵权纠纷。法院认为互联网公司应证明徐某是否传播非法网站的行为及封停行为的合法性,否则需承担法律责任。案件审理过程中,双方达成调解协议,互联网公司撤回上诉。该案反映
网络曝光是否构成侵权行为的问题。文章指出,依法曝光违法犯罪行为是合法行为,不属于侵权。同时,文章介绍了网络侵权的定义和主体,包括网络服务提供者、网络内容服务提供者和网络中介服务提供者等,并指出这些主体在侵权纠纷中的责任和地位。
网络骚扰和网络暴力的问题。网络骚扰行为本身不构成犯罪,但如果性质恶劣,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可被处以拘留或罚款。对于网络暴力,它混淆真实与虚假,侵犯个人权益,对当事人造成身心伤害,并直接影响其现实生活。同时,网络暴力对网民道德价值观也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