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豁免权是指外交代表在驻在国享有的一定特殊权利和优待,包括对驻在国的管辖权的豁免。根据国际法和协议,各国在相互尊重主权、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为了保障和便利外交代表履行职务,互相给予外交特权和豁免。外交特权和豁免属于代表的国家,而非个人,因此个人无权自行放弃这些权利。
绝对外交豁免权是指主权国在某一司法管辖区享有无条件的外交豁免权。
2011年9月8日,香港终审法院根据人大释法结果裁定刚-果胜诉,享有绝对国家豁免权。这意味着美-国公司不能在香港追讨刚-果的债务。
刚-果民主共和国向中国中-铁提供开矿权,作为交换,中国中-铁在刚-果进行了大量基础设施投资,包括高速公路、机场、医院和公营房屋等。然而,一家美-国基金公司以刚-果的债权人身份要求截取中国中-铁1.02亿美元的基建投资款来偿还债务。
刚-果认为,提供矿产给国营的中国中-铁,以换取基础设施投资,是两个主权国家之间的行为,香港法院无权对此进行裁决。香港高等法院原讼庭法官芮*牟接受了这一观点,判决刚-果胜诉,禁止美-国基金公司FLLC向中国中-铁追债。
然而,刚-果在原审时提出,即使主权国的国家行为说法不成立,刚-果在香港也享有「绝对外交豁免权」,即主权国在香港法院享有无条件的豁免权,使刚-果无需偿还债务。这一观点引起了香港律政司和中国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的关注和支持。然而,稍后香港上诉庭坚持香港沿用普通法制度,认为这种交易不能获得绝对外交豁免,以2比1的判决推翻了刚-果的胜诉。
刚-果不服上诉庭的判决,向终审法院上诉,并要求终审法院就外交豁免权提请人大释法。这是香港回归近14年来,终审法院首次主动提请人大释法。终审法院颁布了关于刚-果债务诉讼的判决,裁定外国政府在香港法院享有司法「绝对豁免权」,同时提请人大澄清《基本法》第13及19条中有关「外交事务」的定义。
根据《香港基本法》第13条,中央人民政府负责管理与香港特区有关的外交事务,第19条则指香港法院对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无管辖权。在有需要时,法院应取得行政长官请示中央人民政府后发出的证明文件,以文件内容作为判案依据。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于2011年8月底在北京召开,听取了香港终审法院关于刚-果民主共和国债务引发的外交豁免权争议,并提请解释基本法第13条第一款和第19条的草案。会议一致通过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13条第一款和第19条的解释。释法通过后,香港需要遵循中国的决定,给予刚-果绝对外交豁免权。
外国人犯罪的刑事责任追究问题。我国刑法规定了属地管辖、保护管辖、普遍管辖等原则,对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或领域外犯罪的情况进行了详细阐述。此外,文章还介绍了我国加入的相关国际公约以及国内立法涉及的问题。对于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外犯罪的情况,即使经过外国审判,
中国关于律师作证豁免权的争议和现状。虽然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律师已获一定程度豁免权。通过律师职责规定、保守职业秘密的义务以及在证人制度中的地位等方面体现。然而,仍存在法律规定不完善、证人拒绝作证权缺乏、包庇罪责不明确以及在不同案件中证人身
联合国宪章与国际人权宪章的人权内容及其影响。联合国宪章序言宣布了保护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的信念,但其人权条款并不能直接构成会员国的义务。国际人权宪章包括《世界人权宣言》、《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等,这些文件为人权领域提供了法律基础并产生了
中国人权法制建设的重要使命和系统工程。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涉及多个领域和层面。国际人权法在中国人权法制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宪法修正案体现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精神,加快人权法制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有助于提升我国的人权保障水平,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