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责原则是法律责任构成的基本规则,决定着法律责任的认定和归结。国家赔偿归责原则作为国家赔偿制度的核心,是确认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因职权行为造成损害后应承担法律责任的根本规则。
然而,我国现行国家赔偿法中的归责原则一般被称为违法责任原则。根据国家赔偿法第二条的规定,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在违法行使职权侵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利益并造成损害时,受害人有权获得国家赔偿。
然而,经过十余年的司法实践和检验,违法责任原则的设计缺陷已逐渐显露出来。在理论界和司法实践界,越来越多的观点认为,违法责任原则已无法满足现实需求,其功能性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违法归责原则无法科学地涵盖我国国家赔偿制度中存在的归责原则,也无法准确反映国家赔偿的全部特征和内容。从各国国家赔偿的范围来看,国家赔偿可分为立法赔偿、行政赔偿、司法赔偿、军事赔偿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赔偿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内涵。
我国的国家赔偿制度只规范了行政赔偿和司法赔偿。从国家赔偿法本身来看,行政赔偿基本上体现了违法责任原则,而司法赔偿不仅包括刑事赔偿,还包括非刑事司法赔偿。在刑事赔偿中,国家赔偿法的违法责任原则与刑事赔偿中的归责原则存在一定的矛盾。
违法责任原则强调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的过错,违法是赔偿的前提。然而,根据国家赔偿法第十五条和第十六条的规定,只有在法院有罪判决被撤销后,才可能发生赔偿。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结果归责原则。因此,我国立法对刑事赔偿和行政赔偿有根本区别,行政赔偿强调违法责任原则,而刑事赔偿并非完全的违法责任原则。
无偿合同违约归责原则的相关问题。根据合同法规定,合同责任被认定为严格责任,但在无偿合同中,应采取过错责任原则。无偿合同通常是单务合同,如果非义务人主观过错导致违约却要求其承担责任,与公平原则相悖。因此,在无偿合同的实际违约损害赔偿责任中,适用严格责任
国家赔偿责任的归属问题及其理论基础。国家赔偿责任被视为一种特殊的责任类型,在不同法系中有不同的定位。关于国家赔偿责任的性质,存在多种学说,包括代位责任说、自己责任说等。不同学说对国家赔偿责任的性质有着不同的解释,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国家赔偿责任
高危作业侵权和人身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对于高危作业侵权,加害人需承担受害人故意造成损害的事实的举证责任。对于人身损害赔偿,归责原则包括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在不同情况下,根据具体法律规定和行为人的过错程度来确定举证
国家赔偿的定义和适用情形。国家赔偿是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过程中,因法院违法采取强制措施、保全措施或对判决、裁定等执行错误导致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受损时,国家应承担的赔偿责任。当事人需向侵权法院申请确认违法行使职权行为后,方可申请国家赔偿。具体的申请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