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人证言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口头形式和书面形式。
口头形式是指证人根据自己所了解的案件事实向法庭作出的陈述。这是证人作证的基本形式。在审判实践中,大多数证人是以口头形式向法院陈述的。证人通常会到庭接受口头询问,这样可以方便当庭质证和确认。根据《证据规定》,当事人要求证人出庭作证时,应在举证期限届满前十日提出申请,并经法院许可。申请时必须提供证人的姓名和住址,以便法院传唤。即使当事人没有提出申请,法院为了查明案情事实,也可以依职权主动传唤证人。
书面形式是指以文字形式向法院陈述已知的案件事实。尽管口头询问是证人作证的原则,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证人可能无法出庭作证,如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特殊岗位无法离开、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等。在获得法院许可的情况下,证人可以提交书面证言。书面证言应当在庭审中宣读,并听取当事人的意见。需要注意的是,书面证言不应被视为"书证",而是"证人证言"的一种表现形式。
证人证言的可靠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主体性因素和主体外因素。
1. 证人自身特点的影响:
(1) 年龄:证人的年龄可能会影响其对案件事实的认知和记忆能力。
(2) 证人的认知、知识结构:证人个人的认知和知识结构可能会影响其对案件事实的理解和描述。
(3) 证人作证时的态度:证人作证时的态度可能会影响其陈述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2. 辨认过程中的主体性因素的影响:
辨认过程中可能存在潜意识的偏见或自我构想的多种假设,这会对警方的判断产生重大影响。
3. 证人作证过程中主体性因素的影响:
证人可能未能全面了解被告人的外貌或犯罪事实,中间可能存在疏漏。证人可能会根据过去的经验或个人逻辑对情节进行猜测和推演,填补漏洞,因此漏掉的部分常常是证人自己认为可能发生的事情。
1. 记忆自身特点的影响:
在记忆过程中,记忆自身具有选择性,因此证人作证时所陈述的内容可能包含虚构的内容。
2. 案件发生时的外部因素的影响:
人们对信息的掌握并不完全取决于所关注的时间长短,还与周围客观物理环境和证人自身的注意力等相关因素有关。
3. 案件发生后的外部信息的影响:
证人在整合案件发生后的外部信息并将其融入回忆中时,可能会导致证词的错误和不可靠。
4. 辨认过程中的主体外因素的影响:
(1) 辨认的场景:辨认的场景与证人所见案发场景的相似程度越高,证人的陈述就越详细,证言的可靠性也就越高。
(2) 辨认的方式:常用的辨认方式是照片辨认,这可能会导致证人通过比较判断来筛选最接近其记忆中的犯人,从而增加将无辜者误认为犯罪嫌疑人的错误几率。
5. 证人作证过程中外部因素的影响:
有关实证研究表明,对证人的单方询问普遍存在、询问技巧有所欠缺、不当询问较多、诱导性问题较多,这都会对证人的证言可靠性产生影响。
《刑事诉讼法》关于取保候审的重复申请规定。其中符合特定情形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申请取保候审,包括可能判处管制、拘役等刑罚、不会造成社会危险性的情形以及特定健康原因等。同时,被取保候审者需遵守相关规定,如不得离开居住地、及时到案等。若违反规定,可能会
法院开庭审判的决定及准备工作。包括确定合议庭组成人员、送达起诉书副本给被告人、告知被告人委托辩护人的权利、通知相关当事人和证人、通知人民检察院开庭时间和地点、传唤当事人和相关人员以及公告开庭信息等。所有准备工作应以文字形式记录并附在案卷中,由相关人员
离婚案件中的诉讼费用及其负担。涉及受理费、申请费,具体费用标准根据案件性质和涉及的财产情况而定。诉讼费用由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如协商不成,由人民法院根据具体情况决定。
交通事故案件中的证据清单,包括各诉讼主体的身份事项和相互关系证据、驾照及年审情况、事故经过及责任划分情况、治疗鉴定情况以及与赔偿有关的相关证据。不同组别的证据清单分别详细列出了各类证据的具体内容和作用,对于交通事故案件的审理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