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渡的程序一般包括请求引渡的提出、引渡的对象移交和引渡请求的审查。引渡是指一国将在其境内被他国指控为犯罪或已被他国判刑的人,根据有关国家的请求移交给请求国审判或处罚。引渡制度是一项国际司法协助的重要制度,也是国家有效行使管辖权和制裁犯罪的重要保障。根据国际法,国家并没有义务必须引渡,引渡的法律依据应为含引渡条款的国际条约、国际公约以及相关国内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引渡法》的颁布施行,为中国国内有关机关处理中外之间的引渡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
作为引渡条件的犯罪必须是请求国和被请求国双方的法律都认为是犯罪,并且必须至少应判处一定徒刑的行为,即所谓的“同一原则”或双重犯罪原则,或至少是引渡条约上所指定的犯罪。一般来说,普通刑事犯罪、战争罪、劫机罪等可以作为引渡条件的犯罪。轻微的犯法事件,例如违警罪,不构成引渡条件。此外,一些引渡条约还专门规定了不准引渡的理由。例如,被请求缔约国的公民在被请求缔约国犯罪的情况下,根据被请求缔约国的法律,由于时效等原因不能判刑,或被请求缔约国已对引渡罪犯的犯罪作出判决或决定不起诉的情况。同时,引渡条约一般还规定不引渡政治犯、宗教犯罪和违反军法的犯罪,例如逃兵一般也不引渡。引渡罪犯的请求一般通过外交途径办理。请求一般通过引渡请求书提出,请求书由外交代表或领事代表或国家政府转达通知,并附送犯罪的证明材料。在被请求通知决定移交罪犯的时间和地点之后一定期限内,请求国必须接收,地点一般在边界适当处。一旦接收,引渡程序即完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一般规定及其具体应用。内容包括自然人和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宣告失踪或死亡等问题的法律适用,以及涉及婚姻家庭方面的法律适用。在民事活动中,经常居所地法律为主要适用法律,但也考虑行为地法律和当事人的选择
我国对外刑事司法协助请求的处理方式,对外联系机关对明显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请求可直接拒绝。遵循平等互惠原则,国际刑事司法协助不得损害我国利益,违反法律原则。刑事司法协助形式包括送达文书、调查取证、协助侦查等。
涉外经济合同的法律约束力及相关的法律规定。合同一经成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需按约定履行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合同。合同的中止履行需有确切证据,并立即通知另一方。违约方需承担相应赔偿责任,赔偿应相当于受损方所受损失。同时,采取补救措施是另一方的权
属地,保护和普遍管辖权的适用竞合通常出现在涉外刑事犯罪嫌疑人处于我国(大陆)控制下而未被引渡之时。其并非只是法律适用的问题,亦关系到国际关系上一系列问题,值得关注和分析。劫持航空器是这类问题的典型,虽然发生概率小,仍有研究价值。而适用基于公约的普遍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