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国际私法 > 其它国际私法相关 > 国际私法法规 > 引渡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引渡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时间:2024-05-08 浏览:39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3658
核心内容:引渡制度作为国际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对于国家间开展司法协作,打击跨国犯罪有重大意义。以下就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您介绍引渡制度。

引渡的概念和作用

引渡是指一个国家根据条约或其他理由,将在其境内被别国指控或判定犯罪的人移交给请求国进行审判或处罚的行为。它是国家之间刑事司法协助的一种形式。

比如,甲目前身在加拿大境内,但被我国指控有犯罪行为,我国向加拿大请求将其移交于我国进行审判。加拿大应请求移交的行为就是引渡。

引渡的法律基础

引渡的法律基础在于一个主权国家对犯罪的管辖权,包括属地、属人和其他管辖权等。请求引渡的国家基于国际法上承认的依据,对身处他国境内的罪犯享有管辖权。

在19世纪以前,可以引渡的罪行主要是政治犯、异教徒和逃兵。但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引渡的对象发生了根本改变。现在各国只引渡普通刑事犯。"政治犯不引渡"原则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习惯法则。

引渡条约和相关公约

我国与泰国、俄罗斯、白俄罗斯、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哈萨克斯坦、蒙古、吉尔吉斯斯坦等一些国家签订了引渡条约,并参与了很多实际上涉及引渡问题的公约,比如《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消除一切种族歧视国际公约》等。

引渡条约的法律依据

引渡条约是国家间引渡罪犯的依据。在国际法上,没有赋予国家以引渡的义务。在没有引渡条约的情况下,是否将罪犯引渡回申请国完全取决于被申请国自己的决定。但是如果有引渡条约存在,情况就不同了。引渡条约一般会约定两个或多个国家之间关于互相引渡罪犯的相关条件和其他事项。如果在条约中承诺对某个国家的罪犯进行引渡,那么引渡就成为了国际义务,必须履行,不能随意拒绝引渡,除非有正当理由。

政治犯不引渡原则的定义和形成

政治犯不引渡是引渡领域的一项基本原则,被各国公认为国际法原则。它指的是一国对于在其境内的某一外国人因民族、种族、国籍、宗教、参加某一政治团体或具有某种政治观点而遭受其本国或居住地国通缉、审判或判刑而给予庇护,拒绝将其交给其本国或经常居住地国。

该原则形成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西欧一些国家的国内立法和各国间的引渡条约的规定。1793年,《法国宪法》规定法国给予为争取自由而从本国逃亡到法国的外国人以庇护,为政治犯庇护立法奠定了基础。1833年,比利时制定了第一个禁止引渡政治犯的法令。后来,在欧洲国家间订立的引渡条约中,大都有政治犯不引渡的规定。这样,政治犯不引渡就逐渐成为欧洲国家普遍接受的原则,现在已成为各国公认的国际法原则。

政治犯不引渡原则的理论基础和问题

政治犯不引渡原则的理论基础尚不明确。个人观点认为,政治犯被通缉的原因可能并不是因为其犯了大众情感不能接受的罪责,而往往是其本国的政党基于自己的观点和政治犯的立场不同而加以迫害。如果其他国家将其引渡,可能有违人道。

由于国际法对政治犯罪的概念没有统一的解释,并且对于某种犯罪行为是否属于政治犯罪的决定权属于被请求引渡的国家,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行其是的状态,甚至存在滥用该原则的情况。此外,在政治活动中兼实施普通刑事犯罪行为的情况下,如何适用这一原则也存在问题。国际上对这一难题的解决办法主要是将一些罪行从政治犯的概念中排除。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一般规定及其具体应用。内容包括自然人和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宣告失踪或死亡等问题的法律适用,以及涉及婚姻家庭方面的法律适用。在民事活动中,经常居所地法律为主要适用法律,但也考虑行为地法律和当事人的选择

  • 回避制度在各诉讼阶段的适用

    回避制度在诉讼各阶段的应用,包括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阶段。当事人有权在各个阶段申请回避,申请对象包括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等。回避的审查与决定由不同负责人进行,如院长、检察长等。当事人对驳回申请回避的决定可复议一次,但某些司法解释对此有所限制,

  • 刑事司法协助请求对中国安全的损害处理方式

    我国对外刑事司法协助请求的处理方式,对外联系机关对明显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请求可直接拒绝。遵循平等互惠原则,国际刑事司法协助不得损害我国利益,违反法律原则。刑事司法协助形式包括送达文书、调查取证、协助侦查等。

  • 单方面解除涉外经济合同的法律规定

    涉外经济合同的法律约束力及相关的法律规定。合同一经成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需按约定履行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合同。合同的中止履行需有确切证据,并立即通知另一方。违约方需承担相应赔偿责任,赔偿应相当于受损方所受损失。同时,采取补救措施是另一方的权

  • 民事申请回避的程序
  • 两审终审制名词解释
  • 我国二审终审后还可再审吗
其它国际私法相关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