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5日,被告某酒业有限公司向原告王某借款100万元,借款人杨某通过转账方式将款项汇至被告某酒业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谢某的资金账户。同年8月2日,被告公司向原告出具借条,确认借款金额为100万元,归还日期为2012年1月19日。借条上有谢某和被告陆某的签名和印章。被告公司在2012年1月18日归还20万元后未再归还。被告陆某于2012年5月10日向原告出具借据,确认借款金额为80万元,承诺在2012年6月30日前还清。原告起诉要求被告连带偿还借款本金80万元。
汉台区人民法院审理认为,借贷关系受法律保护。原告提供了被告出具的借据原件作为证据,被告未提出答辩。根据证据,原告与被告之间存在借款合同,并已履行部分借款。被告陆某在借据上签名作为担保人,应视为其真实意思表示。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即使没有明确约定保证方式和期间,被告陆某作为担保人应承担连带责任保证。被告陆某应对所欠借款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并有权向被告某酒业有限公司追偿。
本案争议焦点在于被告陆某是否应承担保证责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2条第2款,被告陆某在借据上签名作为保证人,即使主合同中没有保证条款,保证合同仍然成立。根据《担保法》第19条,当事人未约定保证方式时,应按照连带责任保证承担保证责任。根据该法第26条第1款,债权人有权自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内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因此,被告陆某应承担连带责任保证,原告有权自2012年1月19日起六个月内要求陆某承担保证责任。
被告陆某辩称他在借据上签字是应原告要求,但未实际收到借款,因此借据不构成借贷关系。然而,根据《合同法》第210条,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在出借人提供借款时生效。原告仅持被告陆某借据要求其履行保证责任,并未主张80万元债权。被告陆某辩称未实际收到借款,但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他却应原告要求出具借据,这与情理不符。因此,原告在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内要求被告陆某对所欠款项出具借据的要求是合理的,被告陆某应承担保证责任。
根据以上分析,法院判决如下:
债务转移中保证人的责任问题。当债权既有保证人的保证担保又有物权担保时,保证人对除物权担保外的债权承担保证责任。在主债务未受清偿时,优先实现物权担保来满足债权。债权人放弃物的担保会导致保证人在相应范围内免除保证责任。通过案例分析了这一过程的具体运作。
保证合同的法律责任,包括保证的定义和参与方,保证债务和保证责任的内涵。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担保法》的规定,主合同的变更需经保证人书面同意,否则保证人不再承担保证责任。保证人在债务人无法履行债务时,需依法履行债务或承担责任。
保证担保与保证保险在合同内容、主体、性质、保证范围、保证程度以及适用法律等方面的差异。保证合同是购房借款合同的附属合同,与主合同存在主从关系,而保证保险合同与主合同处于并存关系。保证担保的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利息等,而保证保险责任仅限于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
中国《担保法》中关于保证期间是否可以中断的问题。保证期间可以中断,如果债权人对债务人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保证期间将适用诉讼时效中断的规定。保证期间具有积极效力和消极效力,旨在平衡债权人和保证人的利益,确保责任的有效履行并在一定条件下减轻保证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