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出口产品频繁遭受国外反倾销调查,严重威胁了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自1979年欧共体对中国提起第一例反倾销调查案以来,截至2002年10月,中国出口产品遭受国外反倾销立案调查的数量已达501起,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的国家或地区达33个。涉及中国五矿化工、轻纺、土畜、机电、医保等4000余种出口产品,累计影响我出口的金额约160亿美元。可以说,中国已经成为国际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
根据WTO反倾销委员会的统计数据,1987年到1997年间,各成员国提起的反倾销调查案有2196起,其中针对中国产品的调查有247起,占总数的11.25%。在这些调查中,有158起裁定倾销成立,占总量的15.3%,裁定率高达64%。
这些频繁的国际反倾销调查严重影响了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削弱了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也增加了中国的投资风险。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措施已经不再是进口国维护公平竞争原则、保护国内弱势工业的正当手段,而是成为进口国限制进口、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非关税贸易壁垒。
在对中国产品进行的反倾销调查中,欧盟是最为频繁的WTO成员国之一。据外经贸部统计,截至2002年底,欧盟已对中国产品提起94起反倾销调查,约占中国遭受外国反倾销调查案总数的1/3。以下图表更能形象地反映这一问题:
[表1]
反倾销调查申请书的内容以及掠夺性定价的法律特征。申请书需包含申请人信息、对进口产品的详细说明、国内同类产品的影响等。掠夺性定价是卖方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连续销售商品,意图排挤竞争对手,谋求垄断地位的行为,其法律特征包括主体为卖方经营者、地域市场为国内、暂
根据反倾销案发起的前因、后果以及出口企业涉案的过程,反倾销应对措施的体系由此可按时间前后包括三个阶段:早期的防范和避免阶段,调查期的应诉工作阶段,后期的总结阶段。中国的企业应充分利用其他国家和地区所实施的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的优势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
我国企业屡遭国外反倾销指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将从外国对华反倾销的实质及我国企业遭遇反倾销的深层次原因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涉案企业不积极应诉,客观上助长了国外对中国产品反倾销的气焰。我国企业在应对外国的反倾销制裁时,策略的运用显得极其重要。
近年来,世界反倾销浪潮不断高涨,中国产品在国外遭受反倾销的案件不断增多。据有关方面统计,从1999年上半年至2000上半年,国外对华反倾销起诉达53起,涉及中国出口产品金额达15亿美元;另一方面,国外对我国反倾销诉讼的产品范围不断扩大。然而,由于中国厂商对国际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