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出口产品频繁遭受国外反倾销调查,严重威胁了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自1979年欧共体对中国提起第一例反倾销调查案以来,截至2002年10月,中国出口产品遭受国外反倾销立案调查的数量已达501起,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的国家或地区达33个。涉及中国五矿化工、轻纺、土畜、机电、医保等4000余种出口产品,累计影响我出口的金额约160亿美元。可以说,中国已经成为国际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
根据WTO反倾销委员会的统计数据,1987年到1997年间,各成员国提起的反倾销调查案有2196起,其中针对中国产品的调查有247起,占总数的11.25%。在这些调查中,有158起裁定倾销成立,占总量的15.3%,裁定率高达64%。
这些频繁的国际反倾销调查严重影响了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削弱了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也增加了中国的投资风险。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措施已经不再是进口国维护公平竞争原则、保护国内弱势工业的正当手段,而是成为进口国限制进口、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非关税贸易壁垒。
在对中国产品进行的反倾销调查中,欧盟是最为频繁的WTO成员国之一。据外经贸部统计,截至2002年底,欧盟已对中国产品提起94起反倾销调查,约占中国遭受外国反倾销调查案总数的1/3。以下图表更能形象地反映这一问题:
[表1]
临时反倾销措施的定义、形式以及相关规定。临时反倾销措施是在初步认定产品存在倾销并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后采取的临时性措施,主要形式包括征收临时反倾销税、要求提供现金保证金等。其遵循WTO《反倾销协议》的规定,必须在调查开始之日起60天后采取,期限一般不超
中国对外反倾销立法的概况。中国的反倾销立法始于199年的对外贸易法,后来为了与国际惯例接轨并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颁布了反倾销条例。立法动机主要是维护对外贸易秩序和公平竞争,保护国内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外国对华反倾销频发,中国因缺乏反倾销法规而无力
沙丁鱼产品命名争端,涉及欧共体规章是否违反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主要是关于沙丁鱼类新产品描述和命名的争议。申诉方认为欧共体规定只有北大西洋东部的沙丁鱼能以“沙丁鱼”命名销售,违反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相关规定。而欧共体及专家组则认为该规章是技术规章,并规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确定倾销造成损害时应当审查的内容,包括倾销进口产品的数量、价格、出口国等。同时,也探讨了商品倾销的目的,如打击竞争对手、建立新市场、阻碍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等。在审查倾销损害时,应依据肯定性证据,不得将非倾销因素归因于倾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