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对外贸易取得了迅猛发展,但同时,外国对中国产品反倾销案件也迅速增加,中国成为国际反倾销的主要目标,出口贸易面临严重威胁,造成的损失不可低估。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分析其特征和原因,以便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我国出口面临严峻的应对反倾销形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涉及商品的数目不断上升。根据数据显示,我国面临的反倾销案件数量逐年增加,涉及的商品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这表明国外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调查范围在不断扩大,我国出口面临更多的贸易壁垒。
其次,反倾销税率的升高。随着反倾销案件数量的增加,国外对我国产品征收的反倾销税率也逐渐上升。这对我国出口企业来说是一种经济负担,影响了产品的竞争力和利润。
另外,反倾销的示范效应日益扩大。国外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调查结果往往会对其他国家产生示范效应,导致更多国家对中国产品采取类似的反倾销措施。这加大了我国出口面临的压力,使得出口市场更加困难。
最后,反倾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日益加大。反倾销措施的采取不仅仅影响到个别企业,也对整个中国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一些关键产业,受到反倾销的限制后,可能导致整个产业链的断裂,对中国经济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我国面临的反倾销形势严峻,需要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下文将从不同角度提出具体对策,以应对国外反倾销的挑战。
针对我国遭遇国外反倾销的现状和特点,本文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应对策略。首先,我国应加强对外贸易的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应对反倾销行为。其次,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反倾销规则的制定和改革,争取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维护自身利益。此外,我国还应加强对自身产业的调整和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以增强出口竞争力。最后,我国应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应对反倾销的挑战,维护自由、公平、开放的国际贸易环境。
临时反倾销措施的定义、形式以及相关规定。临时反倾销措施是在初步认定产品存在倾销并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后采取的临时性措施,主要形式包括征收临时反倾销税、要求提供现金保证金等。其遵循WTO《反倾销协议》的规定,必须在调查开始之日起60天后采取,期限一般不超
中国对外反倾销立法的概况。中国的反倾销立法始于199年的对外贸易法,后来为了与国际惯例接轨并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颁布了反倾销条例。立法动机主要是维护对外贸易秩序和公平竞争,保护国内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外国对华反倾销频发,中国因缺乏反倾销法规而无力
沙丁鱼产品命名争端,涉及欧共体规章是否违反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主要是关于沙丁鱼类新产品描述和命名的争议。申诉方认为欧共体规定只有北大西洋东部的沙丁鱼能以“沙丁鱼”命名销售,违反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相关规定。而欧共体及专家组则认为该规章是技术规章,并规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确定倾销造成损害时应当审查的内容,包括倾销进口产品的数量、价格、出口国等。同时,也探讨了商品倾销的目的,如打击竞争对手、建立新市场、阻碍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等。在审查倾销损害时,应依据肯定性证据,不得将非倾销因素归因于倾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