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美国油井管产品案,中国企业应将重点放在争取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支持上,而不要寄希望于美国商务部。首先,不能指望美国商务部会驳回企业的诉求,因为根据美国贸易法规定,商务部必须在企业提出诉求的20天内做出是否立案调查的决定,而实际上,立案调查几乎是自动进行的。其次,美国商务部很少会做出无倾销和无补贴裁决的可能性,因为大部分终止调查的案例都是由于美国企业撤销了诉求。相反,根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统计数据,从1980年到2007年,美国发起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中,有损害裁决占38%,无损害裁决占39%,企业撤销诉求的案例占22%。因此,中国企业应该重点关注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裁决。
积极参与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初步损害调查是赢得双反诉讼的第一次机会。根据法律规定,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必须在接到诉讼请求的45天内做出初步裁决。在这个阶段,时间紧迫,对证据的要求相对较低,因此大多数的初裁都是肯定的。然而,积极参与初步损害调查非常重要。首先,可以及时了解相关信息,纠正诉讼方的错误,并有针对性地准备应诉材料。其次,可以引导委员会的调查工作,例如确定美国同类产品和界定国内产业等,以增加在最终损害调查中获胜的机会。
临时反倾销措施的定义、形式以及相关规定。临时反倾销措施是在初步认定产品存在倾销并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后采取的临时性措施,主要形式包括征收临时反倾销税、要求提供现金保证金等。其遵循WTO《反倾销协议》的规定,必须在调查开始之日起60天后采取,期限一般不超
中国对外反倾销立法的概况。中国的反倾销立法始于199年的对外贸易法,后来为了与国际惯例接轨并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颁布了反倾销条例。立法动机主要是维护对外贸易秩序和公平竞争,保护国内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外国对华反倾销频发,中国因缺乏反倾销法规而无力
沙丁鱼产品命名争端,涉及欧共体规章是否违反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主要是关于沙丁鱼类新产品描述和命名的争议。申诉方认为欧共体规定只有北大西洋东部的沙丁鱼能以“沙丁鱼”命名销售,违反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相关规定。而欧共体及专家组则认为该规章是技术规章,并规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确定倾销造成损害时应当审查的内容,包括倾销进口产品的数量、价格、出口国等。同时,也探讨了商品倾销的目的,如打击竞争对手、建立新市场、阻碍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等。在审查倾销损害时,应依据肯定性证据,不得将非倾销因素归因于倾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