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副部长钟山在全国贸易救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贸易救济工作应始终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积极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并不断完善贸易救济制度。
他还强调了遵守世贸组织规则的重要性,坚持公平合理、程序正当和透明度原则,以法律和事实为依据做出公正合理的裁决。
中国企业对待反倾销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在过去的十年左右,中国企业在反倾销案件中往往依靠其他企业来应诉,而不是自己去应诉。然而,自从1994年外经贸部发布了“谁应诉、谁受益”的规定以后,企业应诉率逐步提高。
面对越来越多的贸易救济案件,商务部鼓励中国企业积极应对贸易救济。有经验的国际律师事务所表示愿意协助中国企业上诉。在这两股力量的作用下,中国企业在应诉过程中表现积极。
然而,上述人士提醒,中国企业需要提升应对反倾销反补贴的能力,并注意诉讼程序的规范。
中国企业已经学会充分利用行政复审。即使企业被裁定倾销并征收反倾销税,企业仍然可以申请复审,要求降低反倾销税或撤销反倾销税。
欧美发达国家有时滥用贸易救济规则,打“时间差”。例如,已经判决的仲裁在中国企业上诉期间仍按原来的仲裁结果征收关税或实施其他贸易壁垒。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有耐心,不要因冲动而影响长期市场。
反倾销调查申请书的内容以及掠夺性定价的法律特征。申请书需包含申请人信息、对进口产品的详细说明、国内同类产品的影响等。掠夺性定价是卖方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连续销售商品,意图排挤竞争对手,谋求垄断地位的行为,其法律特征包括主体为卖方经营者、地域市场为国内、暂
根据反倾销案发起的前因、后果以及出口企业涉案的过程,反倾销应对措施的体系由此可按时间前后包括三个阶段:早期的防范和避免阶段,调查期的应诉工作阶段,后期的总结阶段。中国的企业应充分利用其他国家和地区所实施的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的优势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
我国企业屡遭国外反倾销指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将从外国对华反倾销的实质及我国企业遭遇反倾销的深层次原因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涉案企业不积极应诉,客观上助长了国外对中国产品反倾销的气焰。我国企业在应对外国的反倾销制裁时,策略的运用显得极其重要。
近年来,世界反倾销浪潮不断高涨,中国产品在国外遭受反倾销的案件不断增多。据有关方面统计,从1999年上半年至2000上半年,国外对华反倾销起诉达53起,涉及中国出口产品金额达15亿美元;另一方面,国外对我国反倾销诉讼的产品范围不断扩大。然而,由于中国厂商对国际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