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副部长钟山在全国贸易救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贸易救济工作应始终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积极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并不断完善贸易救济制度。
他还强调了遵守世贸组织规则的重要性,坚持公平合理、程序正当和透明度原则,以法律和事实为依据做出公正合理的裁决。
中国企业对待反倾销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在过去的十年左右,中国企业在反倾销案件中往往依靠其他企业来应诉,而不是自己去应诉。然而,自从1994年外经贸部发布了“谁应诉、谁受益”的规定以后,企业应诉率逐步提高。
面对越来越多的贸易救济案件,商务部鼓励中国企业积极应对贸易救济。有经验的国际律师事务所表示愿意协助中国企业上诉。在这两股力量的作用下,中国企业在应诉过程中表现积极。
然而,上述人士提醒,中国企业需要提升应对反倾销反补贴的能力,并注意诉讼程序的规范。
中国企业已经学会充分利用行政复审。即使企业被裁定倾销并征收反倾销税,企业仍然可以申请复审,要求降低反倾销税或撤销反倾销税。
欧美发达国家有时滥用贸易救济规则,打“时间差”。例如,已经判决的仲裁在中国企业上诉期间仍按原来的仲裁结果征收关税或实施其他贸易壁垒。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有耐心,不要因冲动而影响长期市场。
临时反倾销措施的定义、形式以及相关规定。临时反倾销措施是在初步认定产品存在倾销并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后采取的临时性措施,主要形式包括征收临时反倾销税、要求提供现金保证金等。其遵循WTO《反倾销协议》的规定,必须在调查开始之日起60天后采取,期限一般不超
中国对外反倾销立法的概况。中国的反倾销立法始于199年的对外贸易法,后来为了与国际惯例接轨并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颁布了反倾销条例。立法动机主要是维护对外贸易秩序和公平竞争,保护国内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外国对华反倾销频发,中国因缺乏反倾销法规而无力
沙丁鱼产品命名争端,涉及欧共体规章是否违反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主要是关于沙丁鱼类新产品描述和命名的争议。申诉方认为欧共体规定只有北大西洋东部的沙丁鱼能以“沙丁鱼”命名销售,违反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相关规定。而欧共体及专家组则认为该规章是技术规章,并规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确定倾销造成损害时应当审查的内容,包括倾销进口产品的数量、价格、出口国等。同时,也探讨了商品倾销的目的,如打击竞争对手、建立新市场、阻碍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等。在审查倾销损害时,应依据肯定性证据,不得将非倾销因素归因于倾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