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应对美国或欧盟发起的反倾销调查相比,我国大部分企业对印度反倾销的法律框架及如何应对印度反倾销调查还显得比较陌生。下文将简要介绍印度反倾销法及其现状,并结合我们参与代理企业应诉的体会,探讨中国企业应诉印度反倾销调查的基本策略。
一、印度反倾销法律框架及最新发展
为了保证本国法律与《WTO反倾销协议》相符,印度当局于1995年对关税法反倾销部分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改并废止了1985年颁布的海关关税规则。因此,现行的印度反倾销法主要包括:(1)1975年海关税法第9A节、第9B节和第9C节(1995年修订);(2)1995年海关关税(对倾销产品及其损害的确定、评估及征收反倾销税)规则。它们与《WTO反倾销协议》共同构成印度反倾销法的基本框架。
根据印度反倾销法规定,反倾销调查由印度商工部下属的反倾销局具体负责执行。如:发起调查;确定倾销及倾销幅度、损害及损害程度;初步裁定及是否接受价格承诺;最终裁定和作出征收反倾销税的建议以及发起复审等等。
印度反倾销调查的发起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足以代表国内产业的生产商书面向反倾销调查机关提出申请;另一种是如果海关提供了充足的证据或从其他正当渠道获得了相关的足够证据,则反倾销调查机关可以主动发起调查。在第一种方式下,印度国内生产商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才可以视为提出有效申请:(1)明确表示支持申请反倾销调查的国内生产商必须超过明确表示支持或者反对申请的那部分产业生产同类产品总产量的50%;(2)明确表示支持申请的国内生产商生产同类产品的总产量必须不低于印度国内同类产品总产量的25%。
反倾销调查机关在收到书面申请后,按法定程序对申请书进行审查。在认定已有充分证据表明有关进口产品存在倾销、给印度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同时倾销和损害两者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的情况下,调查机关将发起反倾销调查并发出立案公告。随后,调查机关将向涉案产品的国外出口商、国外生产商、进口商等利害关系方发出调查问卷全面收集各类信息。
临时反倾销措施的定义、形式以及相关规定。临时反倾销措施是在初步认定产品存在倾销并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后采取的临时性措施,主要形式包括征收临时反倾销税、要求提供现金保证金等。其遵循WTO《反倾销协议》的规定,必须在调查开始之日起60天后采取,期限一般不超
中国对外反倾销立法的概况。中国的反倾销立法始于199年的对外贸易法,后来为了与国际惯例接轨并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颁布了反倾销条例。立法动机主要是维护对外贸易秩序和公平竞争,保护国内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外国对华反倾销频发,中国因缺乏反倾销法规而无力
沙丁鱼产品命名争端,涉及欧共体规章是否违反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主要是关于沙丁鱼类新产品描述和命名的争议。申诉方认为欧共体规定只有北大西洋东部的沙丁鱼能以“沙丁鱼”命名销售,违反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相关规定。而欧共体及专家组则认为该规章是技术规章,并规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确定倾销造成损害时应当审查的内容,包括倾销进口产品的数量、价格、出口国等。同时,也探讨了商品倾销的目的,如打击竞争对手、建立新市场、阻碍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等。在审查倾销损害时,应依据肯定性证据,不得将非倾销因素归因于倾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