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WTO的反倾销法律文本目前仍不完善,关贸总协定和世贸组织的反倾销规定存在一些漏洞被某些国家和地区利用为战略手段,但一旦中国加入WTO,就必须遵守这些规定。WTO的反倾销规定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倾销认定;②损害认定;③非市场经济问题;④争端解决机制。
关贸总协定的乌拉圭回合之后,关于反倾销的规定被签署在《执行1994年关贸总协定第6条的协议》中。随着世贸组织的成立,这一规定成为《世贸组织反倾销守则》的重要内容。WTO对倾销的认定实际上存在着双重标准:
①价格倾销,即对外出口价格低于出口国国内市场价格。
②成本倾销,即在出口市场上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
根据GATT第6条规定,倾销是指将产品的“正常价值”与出口价格进行比较,如果出口价格低于正常价值,则可以确定为倾销。所谓“正常价值”通常指“在正常贸易过程中,供出口国国内消费的相同产品的可比价格”。从这可以看出,GATT最初的倾销认定是以价格倾销为基础的。将成本倾销写入《守则》的最初倡导者是美国。在GATT的东京回合中,由于很多国家的反对,美国的倡议最初未能如愿。但在乌拉圭回合中,美国与一些积极反倾销的国家和区域组织联合起来,最终将该条款纳入WTO规则。《守则》第2条第2款a规定了“低于成本价格销售”的认定方法,规定:凡在进口国国内市场上以低于“相同产品的单位平均生产成本(包括固定和可变成本)加上销售与一般管理费用”的价格出售者,“可以按不在正常贸易过程中对待”。其关键在于:只要确定存在“低于成本销售”,就可以直接认定为倾销,无需与出口价格进行比较。该规定背离了国际贸易中以价格比较来认定倾销的常规模式,大大放宽了倾销认定的标准,有利于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利用反倾销措施实施贸易保护。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关于中国日用陶瓷行业面临的贸易摩擦问题。中国陶瓷产品出口依赖海外市场,但近年来遭遇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反倾销调查,如巴西、印尼等。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正积极应诉,但面临律师费用高昂、国家支持不到位等困难。官员建议成立反倾销基金会以扶持遭遇贸易
反倾销调查申请书中应附带的证据类型,包括进口产品存在倾销、对国内产业的损害以及倾销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同时,文章还分析了倾销对出口国的影响,包括挤占市场份额、损害消费者利益以及扰乱市场秩序等方面。
中国面临的反倾销发展态势。随着国际贸易的拓展,西方国家对中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诉讼次数日益增多,被诉倾销产品的范围不断扩大,征收反倾销税的税率明显提高,且实施反倾销带有很强的歧视性。自中国入世后,国外对华反倾销的势头有增无减。
在裁定倾销成立案中,中国占总案件的近20%,位于全球之首,成为反倾销最大的受害国。遭受国外反倾销的出口商品,涉及到钢铁金属制品、机电产品、纺织品、电子产品以及煤矿化工、原料性产品、半成品等等。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其它成员国对中国原有的单边设限,例如欧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