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WTO的反倾销法律文本目前仍不完善,关贸总协定和世贸组织的反倾销规定存在一些漏洞被某些国家和地区利用为战略手段,但一旦中国加入WTO,就必须遵守这些规定。WTO的反倾销规定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倾销认定;②损害认定;③非市场经济问题;④争端解决机制。
关贸总协定的乌拉圭回合之后,关于反倾销的规定被签署在《执行1994年关贸总协定第6条的协议》中。随着世贸组织的成立,这一规定成为《世贸组织反倾销守则》的重要内容。WTO对倾销的认定实际上存在着双重标准:
①价格倾销,即对外出口价格低于出口国国内市场价格。
②成本倾销,即在出口市场上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
根据GATT第6条规定,倾销是指将产品的“正常价值”与出口价格进行比较,如果出口价格低于正常价值,则可以确定为倾销。所谓“正常价值”通常指“在正常贸易过程中,供出口国国内消费的相同产品的可比价格”。从这可以看出,GATT最初的倾销认定是以价格倾销为基础的。将成本倾销写入《守则》的最初倡导者是美国。在GATT的东京回合中,由于很多国家的反对,美国的倡议最初未能如愿。但在乌拉圭回合中,美国与一些积极反倾销的国家和区域组织联合起来,最终将该条款纳入WTO规则。《守则》第2条第2款a规定了“低于成本价格销售”的认定方法,规定:凡在进口国国内市场上以低于“相同产品的单位平均生产成本(包括固定和可变成本)加上销售与一般管理费用”的价格出售者,“可以按不在正常贸易过程中对待”。其关键在于:只要确定存在“低于成本销售”,就可以直接认定为倾销,无需与出口价格进行比较。该规定背离了国际贸易中以价格比较来认定倾销的常规模式,大大放宽了倾销认定的标准,有利于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利用反倾销措施实施贸易保护。
反倾销调查申请书的内容以及掠夺性定价的法律特征。申请书需包含申请人信息、对进口产品的详细说明、国内同类产品的影响等。掠夺性定价是卖方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连续销售商品,意图排挤竞争对手,谋求垄断地位的行为,其法律特征包括主体为卖方经营者、地域市场为国内、暂
根据反倾销案发起的前因、后果以及出口企业涉案的过程,反倾销应对措施的体系由此可按时间前后包括三个阶段:早期的防范和避免阶段,调查期的应诉工作阶段,后期的总结阶段。中国的企业应充分利用其他国家和地区所实施的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的优势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
我国企业屡遭国外反倾销指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将从外国对华反倾销的实质及我国企业遭遇反倾销的深层次原因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涉案企业不积极应诉,客观上助长了国外对中国产品反倾销的气焰。我国企业在应对外国的反倾销制裁时,策略的运用显得极其重要。
近年来,世界反倾销浪潮不断高涨,中国产品在国外遭受反倾销的案件不断增多。据有关方面统计,从1999年上半年至2000上半年,国外对华反倾销起诉达53起,涉及中国出口产品金额达15亿美元;另一方面,国外对我国反倾销诉讼的产品范围不断扩大。然而,由于中国厂商对国际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