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华反倾销诉讼的次数日益增多
近年来,西方国家对我国出口商品实施的反倾销诉讼和措施不断增加,对华反倾销的指控呈现愈演愈烈之势。仅2006年,国外对华大宗出口商品反倾销案件就达到了60余起,较2005年增长率达到37%。而在2007年上半年,这一数字更是达到了16起。
2.被诉倾销产品的范围不断扩大
西方国家对危害或可能危害到本国竞争力差的产品都纳入了反倾销产品的范围。被诉产品从最初的轻工、纺织等传统商品,扩大到机械、鞋类、打火机、自行车、铅笔、箱包、刹车盘、彩电以及化工原料和农产品等4000多种商品。
3.征收反倾销税的税率明显提高
西方一些国家对我国征收的反倾销税税率非常高,征收幅度低则百分之十几,高则达百分之百甚至上千。例如,2006年12月,美国商务部对我国几家企业出口的冷冻及罐装暖水虾征收的反倾销税税率,最低的为27.9%,最高的为112.8%,而对越南征收的税率仅为4.1%至25.8%。面对如此高的税率,任何一家企业都难以承受,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将被迫完全退出该市场。
中国出口商品屡遭国外反倾销指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分为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
1.外因方面
欧美各国对中国是“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歧视观念根深蒂固。由于一些国家对中国和中国企业存在误解和偏见,对我国使用“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待遇”,而在第三国参考价格的选取上又别有用心。这种歧视待遇使得中国商品更容易被认定为倾销。理论上应该选择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第三国作为替代国,但美国、日本、丹麦、智利、新加坡等发达国家都曾被选作中国的替代国。这样,我国很难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例如,2000年欧盟在对中国彩电倾销案的诉讼中,将新加坡作为中国的替代国。很明显,新加坡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生产和销售成本结构都与中国产品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将新加坡的正常价格与中国的出口价格相比较,必然会扭曲事实,使诉讼结果对我国企业非常不利。
反倾销调查申请书的内容以及掠夺性定价的法律特征。申请书需包含申请人信息、对进口产品的详细说明、国内同类产品的影响等。掠夺性定价是卖方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连续销售商品,意图排挤竞争对手,谋求垄断地位的行为,其法律特征包括主体为卖方经营者、地域市场为国内、暂
根据反倾销案发起的前因、后果以及出口企业涉案的过程,反倾销应对措施的体系由此可按时间前后包括三个阶段:早期的防范和避免阶段,调查期的应诉工作阶段,后期的总结阶段。中国的企业应充分利用其他国家和地区所实施的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的优势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
我国企业屡遭国外反倾销指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将从外国对华反倾销的实质及我国企业遭遇反倾销的深层次原因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涉案企业不积极应诉,客观上助长了国外对中国产品反倾销的气焰。我国企业在应对外国的反倾销制裁时,策略的运用显得极其重要。
近年来,世界反倾销浪潮不断高涨,中国产品在国外遭受反倾销的案件不断增多。据有关方面统计,从1999年上半年至2000上半年,国外对华反倾销起诉达53起,涉及中国出口产品金额达15亿美元;另一方面,国外对我国反倾销诉讼的产品范围不断扩大。然而,由于中国厂商对国际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