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华反倾销诉讼的次数日益增多
近年来,西方国家对我国出口商品实施的反倾销诉讼和措施不断增加,对华反倾销的指控呈现愈演愈烈之势。仅2006年,国外对华大宗出口商品反倾销案件就达到了60余起,较2005年增长率达到37%。而在2007年上半年,这一数字更是达到了16起。
2.被诉倾销产品的范围不断扩大
西方国家对危害或可能危害到本国竞争力差的产品都纳入了反倾销产品的范围。被诉产品从最初的轻工、纺织等传统商品,扩大到机械、鞋类、打火机、自行车、铅笔、箱包、刹车盘、彩电以及化工原料和农产品等4000多种商品。
3.征收反倾销税的税率明显提高
西方一些国家对我国征收的反倾销税税率非常高,征收幅度低则百分之十几,高则达百分之百甚至上千。例如,2006年12月,美国商务部对我国几家企业出口的冷冻及罐装暖水虾征收的反倾销税税率,最低的为27.9%,最高的为112.8%,而对越南征收的税率仅为4.1%至25.8%。面对如此高的税率,任何一家企业都难以承受,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将被迫完全退出该市场。
中国出口商品屡遭国外反倾销指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分为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
1.外因方面
欧美各国对中国是“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歧视观念根深蒂固。由于一些国家对中国和中国企业存在误解和偏见,对我国使用“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待遇”,而在第三国参考价格的选取上又别有用心。这种歧视待遇使得中国商品更容易被认定为倾销。理论上应该选择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第三国作为替代国,但美国、日本、丹麦、智利、新加坡等发达国家都曾被选作中国的替代国。这样,我国很难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例如,2000年欧盟在对中国彩电倾销案的诉讼中,将新加坡作为中国的替代国。很明显,新加坡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生产和销售成本结构都与中国产品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将新加坡的正常价格与中国的出口价格相比较,必然会扭曲事实,使诉讼结果对我国企业非常不利。
临时反倾销措施的定义、形式以及相关规定。临时反倾销措施是在初步认定产品存在倾销并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后采取的临时性措施,主要形式包括征收临时反倾销税、要求提供现金保证金等。其遵循WTO《反倾销协议》的规定,必须在调查开始之日起60天后采取,期限一般不超
中国对外反倾销立法的概况。中国的反倾销立法始于199年的对外贸易法,后来为了与国际惯例接轨并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颁布了反倾销条例。立法动机主要是维护对外贸易秩序和公平竞争,保护国内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外国对华反倾销频发,中国因缺乏反倾销法规而无力
沙丁鱼产品命名争端,涉及欧共体规章是否违反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主要是关于沙丁鱼类新产品描述和命名的争议。申诉方认为欧共体规定只有北大西洋东部的沙丁鱼能以“沙丁鱼”命名销售,违反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相关规定。而欧共体及专家组则认为该规章是技术规章,并规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确定倾销造成损害时应当审查的内容,包括倾销进口产品的数量、价格、出口国等。同时,也探讨了商品倾销的目的,如打击竞争对手、建立新市场、阻碍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等。在审查倾销损害时,应依据肯定性证据,不得将非倾销因素归因于倾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