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共同体产业利益
共同体产业是反倾销措施的保护对象,其利益在公共利益评价中占据重要地位。一旦确认共同体产业遭受实质性损害,甚至生存受到威胁,通常会决定征收反倾销税。例如,在2000年自印度和韩国进口PET薄膜反倾销案中,欧盟当局认为如果不对进口实施反倾销措施,欧盟厂商将无利可图,可能被迫关闭。反倾销措施将促进共同体产业的发展,被认为符合共同体利益。(二) 用户的利益
产品用户是使用涉案产品的厂商。征收反倾销税后,产品价格上升,用户的生产成本增加,对下游加工业产生不利影响。共同体当局通常通过计算有关投入成本在最终产品售价中的比重来评估价格上升对下游加工业的影响,并将其与共同体产业的利益进行比较。通常得出的结论是有利于共同体产业。例如,在1992年自我国进口松-香反倾销案中,用户的利益被置于共同体产业利益之上。共同体产业的生产能力非常有限,而松-香作为原料在燃料、造纸、油漆等多个行业使用。咨询委员会认为征收反倾销税对松-香用户的负面影响与共同体松-香产业获得的利益严重不成比例,因此决定终止对我国松-香的反倾销调查。(三) 消费者利益
反倾销税最终会转化为消费者的负担,增加消费者的支出。同时,反倾销会限制从倾销国的进口,减少消费者的选择,对消费者利益产生不利影响。然而,反倾销当局一直假设消费者的最高利益在于维持共同体产业的生存和保证供给来源的多元化和竞争格局,因此很少会因为消费者利益受损而不征收反倾销税。例如,在1998年自中、日、韩等进口激光阅读系统反倾销案中,反倾销当局认为反倾销税将导致出口商退出共同体市场,消费者的选择将受到严重限制,失去利用技术多元化和技术进步的好处。因此,本案中消费者利益远远超过共同体产业的利益,终止了该反倾销案件。反倾销中的规避行为以及反规避措施的相关内容。规避行为削弱了反倾销税的抵消作用,使得不公平竞争行为得以持续。反规避措施旨在将征收对象扩展到规避反倾销税的产品上。文章还介绍了常见的规避行为、多哈回合中的反规避复审提案、欧盟反规避立法与实践以及欧盟反规避的
意大利反对欧盟反倾销提案的相关内容。意大利国际贸易与欧盟事务部长博尼诺表示,意大利反对欧盟贸易专员曼德尔森提出的修改欧盟反倾销法的提案,强调有必要加大反倾销程序的自由度和透明度。此外,一些国家包括意大利已向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致信,反对提案中的部分修
反倾销成立的条件和措施的实施条件。成立条件包括存在倾销事实、对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威胁、倾销和损害存在因果关系,还有法律依据的要求。实施条件首要的是倾销的确定,包括进口商品的出口价格低于正常价值等三个条件,其次是损害的确定和倾销与损害间的因果关系。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进口商品倾销的幅度如果低于2%的,反倾销的调查就会终止,并且由外经贸部予以公告。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是我国反倾销调查的主要机构,负责受理反倾销申请与立案、倾销价格的调查和提出采取反倾销措施的建议等事项。会同国家经济贸易委会决定中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