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共同体产业利益
共同体产业是反倾销措施的保护对象,其利益在公共利益评价中占据重要地位。一旦确认共同体产业遭受实质性损害,甚至生存受到威胁,通常会决定征收反倾销税。例如,在2000年自印度和韩国进口PET薄膜反倾销案中,欧盟当局认为如果不对进口实施反倾销措施,欧盟厂商将无利可图,可能被迫关闭。反倾销措施将促进共同体产业的发展,被认为符合共同体利益。(二) 用户的利益
产品用户是使用涉案产品的厂商。征收反倾销税后,产品价格上升,用户的生产成本增加,对下游加工业产生不利影响。共同体当局通常通过计算有关投入成本在最终产品售价中的比重来评估价格上升对下游加工业的影响,并将其与共同体产业的利益进行比较。通常得出的结论是有利于共同体产业。例如,在1992年自我国进口松-香反倾销案中,用户的利益被置于共同体产业利益之上。共同体产业的生产能力非常有限,而松-香作为原料在燃料、造纸、油漆等多个行业使用。咨询委员会认为征收反倾销税对松-香用户的负面影响与共同体松-香产业获得的利益严重不成比例,因此决定终止对我国松-香的反倾销调查。(三) 消费者利益
反倾销税最终会转化为消费者的负担,增加消费者的支出。同时,反倾销会限制从倾销国的进口,减少消费者的选择,对消费者利益产生不利影响。然而,反倾销当局一直假设消费者的最高利益在于维持共同体产业的生存和保证供给来源的多元化和竞争格局,因此很少会因为消费者利益受损而不征收反倾销税。例如,在1998年自中、日、韩等进口激光阅读系统反倾销案中,反倾销当局认为反倾销税将导致出口商退出共同体市场,消费者的选择将受到严重限制,失去利用技术多元化和技术进步的好处。因此,本案中消费者利益远远超过共同体产业的利益,终止了该反倾销案件。中国面临的反倾销案例及其原因。倾销是指在正常贸易中,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出口产品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给进口国产业造成实质损害。中国当前遭受的反倾销案件数量不断上涨,特点包括以欧美等发达地区为主,政策歧视严重,针对优势产品,反倾销国家开始向发展中国家延伸
印度反倾销法律框架的最新发展及其主要内容。印度的反倾销法包括海关税法第9A、9B、9C节以及海关关税规则等,与WTO反倾销协议共同构成基本框架。执行机构为印度商工部下属的反倾销局,可主动或接受国内生产商申请发起反倾销调查。国内生产商需满足一定条件才能
沙丁鱼产品命名争端,涉及欧共体规章是否违反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主要是关于沙丁鱼类新产品描述和命名的争议。申诉方认为欧共体规定只有北大西洋东部的沙丁鱼能以“沙丁鱼”命名销售,违反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相关规定。而欧共体及专家组则认为该规章是技术规章,并规
全球纺织业反倾销的新发展特点和趋势。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崛起,纺织业反倾销立案数量迅速上升,涉案产品种类也大幅扩展。反倾销已不仅限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也频繁发起反倾销调查。西方国家对中国纺织品征收高额反倾销税率,数量倾销成为国际纺织品反倾销的新形式。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