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近年对华反倾销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其实施的保护贸易政策。尽管美国在二战后一直倡导贸易自由化,但实际上其贸易自由是有条件的。一方面,美国在区域内推行贸易自由化,允许商品、资本、人力和服务自由流动。然而,对于区域外的国家,美国则采取各种贸易制裁措施,设立贸易壁垒。另一方面,美国要求其他国家向其开放市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由于中国既不是美国的区域内成员国,又是美国强烈要求开放市场的发展中国家,加上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工业制成品类别和数量迅速增加,与美国鼓励进口原料性产品、限制进口工业制成品的贸易政策相冲突。此外,美国在中美贸易中处于贸易逆差的地位,为了保护本国工业和市场,美国采取了对华贸易保护政策。然而,中国已成功加入世贸组织,美国不能再通过关税壁垒来限制中国,只能加大非关税壁垒对付中国。美国对中国采取的主要制裁措施包括技术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和反倾销等,其中反倾销措施对中国企业的打击尤为严重。
中国大多数出口企业主要从事加工制造业和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由于中国劳动力大量剩余,人力成本较低,这类产品的价格较国际市场低廉。然而,中国目前处于“入世”后的过渡期,非市场经济地位,这使得美国有机可乘,利用倾销手段大幅限制中国企业的出口,以达到保护本国企业和国内市场的目的。去年美国对中国的三项制裁案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美国政府在2003年5月对中国彩电业发起反倾销诉讼调查,11月18日对中国针织布、胸罩和袍服三种产品实行进口限制,12月12日对中国木制卧室家具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彩电业、纺织业和家具业都属于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中国的主要出口商品。美国对这三个行业的贸易制裁对中国的影响非常大。例如,美国在对华彩电反倾销案中决定对中国彩电征收高达78.45%的反倾销税,使得大多数企业不得不放弃美国市场。同样地,美国对中国家具的反倾销案中征收的反倾销税高达198%,扼杀了大部分企业进军美国市场的可能。
中国对外反倾销立法的概况。中国的反倾销立法始于199年的对外贸易法,后来为了与国际惯例接轨并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颁布了反倾销条例。立法动机主要是维护对外贸易秩序和公平竞争,保护国内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外国对华反倾销频发,中国因缺乏反倾销法规而无力
沙丁鱼产品命名争端,涉及欧共体规章是否违反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主要是关于沙丁鱼类新产品描述和命名的争议。申诉方认为欧共体规定只有北大西洋东部的沙丁鱼能以“沙丁鱼”命名销售,违反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相关规定。而欧共体及专家组则认为该规章是技术规章,并规
中国企业在面对外国反倾销措施时的情况。文章指出了外国对华反倾销的特点,如指控次数多、范围广、涉及国家增多以及反倾销税明显偏高等问题。为了应对这些情况,中国企业应加强行业协会的作用,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学习国际贸易法律知识,以及积极与政府合作。通过这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确定倾销造成损害时应当审查的内容,包括倾销进口产品的数量、价格、出口国等。同时,也探讨了商品倾销的目的,如打击竞争对手、建立新市场、阻碍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等。在审查倾销损害时,应依据肯定性证据,不得将非倾销因素归因于倾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