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的WTO反倾销规则是在GATT第6条的基础上发展完善而成的,它作为一套详细的法律规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WTO反倾销规则的运作。GATT第6条是在各国反倾销立法的基础上形成的。根据世贸组织成员关于实施1994年关贸总协定第6条的协议,如果一种产品从出口国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进入另一个国家的市场,并且给进口国国内产业造成了损害,且该损害确实是由倾销所造成的,那么该产品就被视为倾销产品。如果进口国指控产品存在倾销,并且该指控得到了证实,进口国可以采取反倾销措施。一般来说,反倾销程序包括起诉及立案、调查问卷、证据核查、初步裁决、最终裁决、听证或上诉等6个环节。
(一)、我国作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所面临的问题
作为WTO允许的三大贸易补救措施之一,反倾销是各国最常用的规范贸易秩序、抵制不公平竞争的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额大幅增长,特别是传统轻纺、机电、土畜、五矿化工、医保等出口商品具有劳动力和原材料价格优势,使得我国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这给进口国相关产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然而,当地企业往往以我国是“非市场经济国家”为由,采用“替代国”方法计算倾销幅度来对我国产品进行反倾销裁决。这种做法常常导致本来没有倾销的产品被裁定为倾销,或者本来只有轻微倾销的产品被裁定为高额倾销幅度。
(二)、我国在美国反倾销法下的困境
根据美国的反倾销法,对来自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倾销产品,其正常价值一般采用生产要素价值来确定。这意味着通过参考一个或多个市场经济国家的相关价格,对在生产该产品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值和相关费用进行估算,以确定产品的正常价值。这种做法完全忽视了“非市场经济国家”在整体生产和各生产要素投入方面的比较优势,对我国企业十分不利。实践证明,我国的许多出口产品一旦被列入调查对象,很难摆脱倾销的指责。
临时反倾销措施的定义、形式以及相关规定。临时反倾销措施是在初步认定产品存在倾销并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后采取的临时性措施,主要形式包括征收临时反倾销税、要求提供现金保证金等。其遵循WTO《反倾销协议》的规定,必须在调查开始之日起60天后采取,期限一般不超
中国对外反倾销立法的概况。中国的反倾销立法始于199年的对外贸易法,后来为了与国际惯例接轨并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颁布了反倾销条例。立法动机主要是维护对外贸易秩序和公平竞争,保护国内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外国对华反倾销频发,中国因缺乏反倾销法规而无力
沙丁鱼产品命名争端,涉及欧共体规章是否违反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主要是关于沙丁鱼类新产品描述和命名的争议。申诉方认为欧共体规定只有北大西洋东部的沙丁鱼能以“沙丁鱼”命名销售,违反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相关规定。而欧共体及专家组则认为该规章是技术规章,并规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确定倾销造成损害时应当审查的内容,包括倾销进口产品的数量、价格、出口国等。同时,也探讨了商品倾销的目的,如打击竞争对手、建立新市场、阻碍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等。在审查倾销损害时,应依据肯定性证据,不得将非倾销因素归因于倾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