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的WTO反倾销规则是在GATT第6条的基础上发展完善而成的,它作为一套详细的法律规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WTO反倾销规则的运作。GATT第6条是在各国反倾销立法的基础上形成的。根据世贸组织成员关于实施1994年关贸总协定第6条的协议,如果一种产品从出口国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进入另一个国家的市场,并且给进口国国内产业造成了损害,且该损害确实是由倾销所造成的,那么该产品就被视为倾销产品。如果进口国指控产品存在倾销,并且该指控得到了证实,进口国可以采取反倾销措施。一般来说,反倾销程序包括起诉及立案、调查问卷、证据核查、初步裁决、最终裁决、听证或上诉等6个环节。
(一)、我国作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所面临的问题
作为WTO允许的三大贸易补救措施之一,反倾销是各国最常用的规范贸易秩序、抵制不公平竞争的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额大幅增长,特别是传统轻纺、机电、土畜、五矿化工、医保等出口商品具有劳动力和原材料价格优势,使得我国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这给进口国相关产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然而,当地企业往往以我国是“非市场经济国家”为由,采用“替代国”方法计算倾销幅度来对我国产品进行反倾销裁决。这种做法常常导致本来没有倾销的产品被裁定为倾销,或者本来只有轻微倾销的产品被裁定为高额倾销幅度。
(二)、我国在美国反倾销法下的困境
根据美国的反倾销法,对来自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倾销产品,其正常价值一般采用生产要素价值来确定。这意味着通过参考一个或多个市场经济国家的相关价格,对在生产该产品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值和相关费用进行估算,以确定产品的正常价值。这种做法完全忽视了“非市场经济国家”在整体生产和各生产要素投入方面的比较优势,对我国企业十分不利。实践证明,我国的许多出口产品一旦被列入调查对象,很难摆脱倾销的指责。
反倾销调查申请书的内容以及掠夺性定价的法律特征。申请书需包含申请人信息、对进口产品的详细说明、国内同类产品的影响等。掠夺性定价是卖方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连续销售商品,意图排挤竞争对手,谋求垄断地位的行为,其法律特征包括主体为卖方经营者、地域市场为国内、暂
根据反倾销案发起的前因、后果以及出口企业涉案的过程,反倾销应对措施的体系由此可按时间前后包括三个阶段:早期的防范和避免阶段,调查期的应诉工作阶段,后期的总结阶段。中国的企业应充分利用其他国家和地区所实施的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的优势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
我国企业屡遭国外反倾销指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将从外国对华反倾销的实质及我国企业遭遇反倾销的深层次原因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涉案企业不积极应诉,客观上助长了国外对中国产品反倾销的气焰。我国企业在应对外国的反倾销制裁时,策略的运用显得极其重要。
近年来,世界反倾销浪潮不断高涨,中国产品在国外遭受反倾销的案件不断增多。据有关方面统计,从1999年上半年至2000上半年,国外对华反倾销起诉达53起,涉及中国出口产品金额达15亿美元;另一方面,国外对我国反倾销诉讼的产品范围不断扩大。然而,由于中国厂商对国际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