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难救助中的财产指的是救助人在成功进行救助后有权获得的报酬,即救助报酬。请求救助报酬的前提是实施了海难救助,并且救助取得了成果。海难救助中的基本原则是“无效果,无报酬”。救助有成果是指通过救助行动,被救助的财产全部或部分价值得以保全,并回到被救助方手中。这一原则的意义在于鼓励救助人奋力抢救海上遇险船舶或其他财产,体现了海上救助的精神实质。
然而,近年来,由于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加强,提出了“特别补偿”的概念。根据海商法的规定,对构成环境污染损害危险的船舶或船上货物进行的救助,可以根据情况获得除救助费用以外的特别补偿。特别补偿的支付不以救助取得成果为前提,只要对存在环境损害危险的船舶或船上货物进行了救助,就有权获得特别补偿。然而,在任何情况下,特别补偿只能在超过救助报酬的情况下支付,支付金额为特别补偿超过救助报酬的差额部分。
确定救助报酬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然而,无论如何,救助报酬不得超过船舶和其他财产的获救价值,即获救后的估计价值或实际出售的收入,扣除相关税款、海关、检疫、检验费用以及进行卸载、保管、估价、出售所产生的费用后的价值。
如果救助人的过失导致救助工作变得必要或更加困难,或者救助方存在欺诈或其他不诚实行为,应当取消或减少向救助方支付的救助款项。
救助款项的担保:被救助方在救助作业结束后,应根据救助方的要求,对救助款项提供满意的担保。在载货船舶被救助的情况下,船舶和货物都属于被救助的对象。由于货物是在船舶所有人的直接控制下,因此,获救船舶的所有人应在获救的货物交还前,尽力使货物的所有人对其应承担的救助款项提供满意的担保。在未根据救助人的要求对获救的财产提供满意的担保之前,未经救助方同意,不得将获救财产从救助作业完成后最初到达的港口或地点移走。
救助款项的先行支付:受理救助款项请求的法院或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在合理的条件下裁定或裁决被救助方向救助方先行支付适当的金额。被救助方先行支付后,其应提供的担保金额应相应扣减。
如果您的情况比较复杂,本网站也提供律师在线咨询服务,欢迎您进行法律咨询。
海上救助的定义和目的,海上救助通常是外来力量对遭遇海难的船舶、货物和人命进行援助的行为。其目的是维护航行安全并促进贸易航海的便利和利益。救助形式通常采用“无效果、无报酬”原则,但现代海上救助也采取其他形式,如“无效果、有一定报酬”,旨在防止和减少海上
船舶优先权的受偿范围,包括船长、船员等的工资、人身伤亡赔偿、船舶相关费用缴付、海难救助款项给付以及因侵权行为产生的财产赔偿等。同时介绍了船舶登记的种类,包括开放登记、船舶所有权登记和船舶临时登记等,其中临时登记适用于特定情况如购买或新建船舶、出海试航
海难发生后船员失踪如何宣告死亡的法律流程,以及因海难救助费用纠纷引发的起诉程序。船员下落不明满两年,利害关系人可申请宣告其死亡。起诉时,原告可选择救助地或被救助船舶最先到达地法院,并遵循一系列诉讼程序,包括答辩、证据保全、提供诉讼证据、案件审理等。同
船舶沉没后的优先受偿权问题。即使船舶沉没,其优先受偿权依然存在。相关法律明确规定了享有船舶优先权的海事请求,包括船员工资、人身伤亡赔偿、港口费用、海难救助和财产赔偿等。沉船所有人需在船舶沉没后一年内申请打捞,否则将丧失所有权。打捞费用、保管和处理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