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财政部网站发布的消息,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海关总署于2007年6月18日发布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该通知规定自2007年7月1日起,将调整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
根据公布的数据,此次政策调整共涉及2831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37%。调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此次政策调整进一步取消了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取消的产品包括濒危动植物及其制品、盐和水泥等矿产品、肥料、染料等化工产品、金属碳化物和活性碳产品、皮革、部分木板和一次性木制品、一般普碳焊管产品、非合金铝制条杆等简单有色金属加工产品,以及分段船舶和非机动船舶。
此次调整降低了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税率。降低的商品包括服装、鞋帽、箱包、玩具、纸制品、植物油、塑料和橡胶及其制品、部分石料和陶瓷及其制品、部分钢铁制品、焦炉和摩托车等低附加值机电产品、家具以及粘胶纤维。
此次调整将10项商品的出口退税改为出口免税政策。免税的商品包括花生果仁、油画、雕饰板、邮票和印花税票。
鉴于此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主要目标是缓解外贸顺差过大,考虑到去年政策调整过渡期出现的问题,此次政策调整没有设置过渡期。相反,调整的政策内容提前一定时间对社会公布,以给企业提供充分的准备时间。然而,考虑到一些造船合同和对外工程承包合同一般期限较长,价格难以调整,因此规定对于已经签订的船舶出口合同和工程中标或已经签订的价格上不能更改的长期对外承包工程合同涉及的出口设备和建材,应在2007年7月20日前在主管出口退税的税务机关登记备案,仍按照原出口退税率执行完毕。
财政部相关负责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2006年9月,财政部曾与相关部门发布了《关于调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和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的通知》,对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进行了调整。当时考虑到政策调整的品种较多,涉及面较大,一些已经签订的出口合同在价格上难以更改,为减少企业损失,保持平稳过渡,特别规定了三个月的过渡期。然而,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虚假合同,影响了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效果,也导致了企业之间的不公平竞争。因此,此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没有设置过渡期。
采购风险管理在企业供应链中的重要性。采购作为企业供应链的源头,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利润实现。面对不确定的国际市场,企业需加强国际采购的风险控制。风险价值分析能降低未来市场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采购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采购计划风险、存量风险和价格风险
最惠国待遇的定义和条款。最惠国待遇是将一方给予的优惠不低于第三方所获得的待遇,这是一种在国际经贸关系中承诺给予的条约规定。最惠国待遇有不同的形式,包括无条件与有条件、无限制与有限制、互惠与非互惠等。这些不同形式的最惠国待遇在适用范围和条件上有所区别。
办理自动进口许可证所需材料。首次办理需准备自动进口许可证申请表并复印第二联填写,还需提供批准证书、营业执照复印件、外商投资企业实际生产能力说明、进口设备物料清单及企业合同章程等相关材料。而第二次办理则需提交自动进口许可证申请表复件第二联及其他相关文件
自动进口许可证和非自动进口许可证的定义及适用范围。自动进口许可证适用于任何企业,主要用于统计进出口业务量,其办理程序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自动进口许可证由外经贸部授权机构签发,申请需提交相关材料。许可证有效期为六个月,可延期或变更。部分贸易方式可免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