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妥善处理企业劳动争议,保障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发展良好的劳动关系,促进改革开放的顺利发展,特制定本条例。
企业可以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负责调解本企业发生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由职工代表、企业代表和企业工会代表组成。调解委员会的主任由企业工会代表担任。
调解委员会负责调解劳动争议,应当自当事人申请调解之日起三十日内结束;到期未结束的,视为调解不成。
调解委员会调解劳动争议应当遵循当事人双方自愿原则,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制作调解协议书,双方当事人应当自觉履行;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在规定的期限内,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县、市、市辖区应当设立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委员会由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的代表、工会的代表和政府指定的经济综合管理部门的代表组成。仲裁委员会负责处理劳动争议,实行仲裁员、仲裁庭制度。
当事人可以委托律师或者其他人代理参加仲裁活动。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职工或者死亡的职工,可以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参加仲裁活动。
仲裁庭处理劳动争议应当先行调解,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促使当事人双方自愿达成协议。协议内容不得违反法律、法规。
当事人及有关人员在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有干扰调解和仲裁活动、阻碍仲裁工作人员执行公务、提供虚假情况、拒绝提供有关文件、资料和其他证明材料、对仲裁工作人员、仲裁参加人、证人、协助执行人进行打击报复等行为之一的,仲裁委员会可以予以批评教育、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照相关法律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本单位工人之间,个体工商户与帮工、学徒之间,发生的劳动争议,参照本条例执行。
本条例由国务院劳动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本条例自1993年8月1日起施行。1987年7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国营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暂行规定》同时废止。
隐名股东的股东权确认问题。隐名股东与名义股东之间的协议合法有效并得到双方认可,同时隐名股东参与公司经营并得到半数以上股东同意和认可,是确认隐名股东身份的关键。即使隐名股东未参与经营管理,其股东权益也应受法律保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劳动争议的范围包括企业开除、辞退、辞职等争议,以及工资、保险、福利、培训等规定引发的争议。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包括调解、仲裁和诉讼,当事人可以先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可以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
为了化解劳动纠纷,努力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规定,企业可以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而企业内部设立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其出具的调解书可作为劳动争议裁判依据。调解是否成功应看双方是否达成协议,并决定于当事人是否执行这一协议。它具有及时、易于查明情况、方便争议当事人参与调解活动等优点,是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劳动争议仲裁申诉申请书是当事人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时提交的法律文书。填写此类法律文书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