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侵犯商业秘密罪包括盗窃、利诱、胁迫或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商业秘密,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商业秘密,违反约定或权利人要求披露、使用商业秘密,明知或应知他人的商业秘密并获取、使用或披露等行为。然而,将盗窃和胁迫行为归为同一罪名,并处以相同刑罚,无法体现罪刑相适应原则。盗窃和胁迫是不同性质的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也不同。商业秘密具有财产属性和知识产权特征,被告人以盗窃或胁迫手段获取商业秘密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因此,被告人使用胁迫手段获取商业秘密不仅侵犯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有时还可能危害权利人的人身权。如果不区分这种行为与盗窃商业秘密的行为,并对其进行不同的刑罚,就难以实现罪刑相平衡。
侵犯商业秘密行为可以分为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然而,我国将侵犯商业秘密的违约行为也规定为犯罪,这在世界范围内是较为少见的。侵犯商业秘密的违约行为指的是因工作关系、业务关系或许可关系等而对权利人负有保密义务和竞业禁止义务的人,违反约定,非法披露、使用或允许第三人使用商业秘密。这种行为的主体主要是商业秘密许可合同的受让人和签有保密协议的离职、退休及在职人员。侵犯商业秘密的违约行为违反了商业秘密合同义务,权利人可以通过合同中约定的违约责任追究违约人的责任,要求其承担赔偿损失和支付违约金等民事责任。然而,我国对这种违约行为也进行刑事追究,引起了争议。尽管对侵犯商业秘密的违约行为追究刑事责任可能过于严厉,但一些不法侵害者可以利用貌似违约实则侵权的手段恶意侵害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如果不对这种行为进行刑事制裁,将助长犯罪行为。因此,为了既避免打击面过广又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立法机关应出台相应的司法解释,对这类行为进行适度的规制或适当修改。
侵犯商业秘密罪的主观要件是被告人对自己的危害行为及其结果持有的心理状态,这直接反映了被告人对刑法所保护的商业秘密的态度。我国刑法规定,被告人对其危害行为应是“明知或应知”的。所谓“明知”即主观上是故意的,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对于明知他人的商业秘密并恶意侵犯的情况,对其追究刑事责任是没有异议的。而对于“应知”,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应知”至少应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即侵害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侵犯了权利人的利益,并因此给权利人带来重大损失,但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故意和过失反映了侵害人不同的主观恶性。因此,不考虑侵害人的主观恶性,对故意和过失的行为不加区分地同样追究和处罚,是不公平的。
保密协议的相关内容。协议涉及保护甲方的秘密信息,包括技术信息、专有技术、经营信息等,乙方承担保密义务。协议规定了保密期限、保密费的数额及支付方式,以及违约责任。双方签字后协议生效,争议应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如协商不成可向法院提起诉讼。
会员招募协议的细节,规定了甲、乙双方在会员招募工作中的权利与义务。乙方需保守甲方商业秘密,违约需承担责任。乙方按招募会员收费金额的一定比例抽取佣金,并在甲方收到全额款项后支付。双方发生争议应协商,如协商不成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协议自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
侵犯商业秘密罪是指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他人商业秘密的行为。如果这种侵犯给权利人造成了重大损失,将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如果造成特别严重后果,则将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根据该法条的规定,侵犯商业秘密罪被分为四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条,对于刑事侵犯商业秘密罪的情节严重者,将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而对于以盗窃、贿赂、欺诈、胁迫、电子侵入或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商业秘密的情节特别严重者,将被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侵犯商业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