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社会,知识引领科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网络的普及,知识经济给世界各国各地区带来各种福利的同时,与知识经济相关的侵权和犯罪现象也接憧而来,因此知识产权在各国越来越受重视和保护。在我国,最近几年,国家连续进行打击不同类型的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专项行动,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放在重要位置。
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概念
我国刑法学界对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概念的界定并没有达成共识,表述并不一致。有的学者认为,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就是行为人以营利为目的,违反知识产权管理法规,故意侵犯他人知识产权,销售数额或者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2。有的学者认为,侵犯知识产权罪是指违反知识产权规定,故意或过失地非法利用他人知识产权,侵犯知识管理秩序和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情节严重的行为3。还有的学者认为,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指违反知识产权管理法规,故意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情节严重的行为4。这些概念的表述,基本的内容大致是相同的,但是对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主观认定却不尽相同———是否必须以营利为目的,是否只限于故意犯罪。
从狭义的角度来看,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仅指《刑法》第三章第七节规定的内容即假冒注册商标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假冒专利罪,侵犯著作权罪,销售侵权复制品罪和侵犯商业秘密罪。但是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应该还包括其他以知识产权作为犯罪对象的犯罪行为,如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走私罪等等。所以在具体的认定中我们应该从广义的角度结合具体的犯罪事实来理解和把握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概念。
我国刑法使用的是“侵犯知识产权罪”这一类罪名,主要是指我国刑法典规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第二百一十三条到二百二十条):“假冒注册商标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伪造、擅自制造、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假冒专利罪”、“侵犯著作权罪”、“销售侵权复制品罪”、“侵犯商业秘密罪”这七个具体罪名。从这七个罪名中,可以归纳出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主要是指违反知识产权法规,侵犯他人依法享有的知识产权,情节严重的,依照刑法规定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
小编认为,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就违反的刑法规范的性质而言是一种法定犯。这行为性质是由法律的具体规定来确认的,刑法是依据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即在质和量的方面上从一般的违法性上升到刑事违法性,从而赋予该侵权行为以应受刑罚处罚性。所以,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概念应该是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三者的统一。希望以上文章能够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有其它不懂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手心律师网律师!
交通事故中误工费证据的准备问题。对于有固定收入的受害人,需要提供用人单位的工资表和营业执照副本等证明;对于无固定收入的受害人,需提供前三年收入状况证明或政府部门相关证明文件。确定误工费还需要考虑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包括医疗机构证明和法院所在地相同或相
工伤认定条件中劳动关系的要求。在认定工伤过程中,劳动关系的确认是重要前提。《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了参保单位范围,只有具备劳动关系的职工或个体工商户雇工才能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劳动关系成立需具备特定情形,未签合同的可通过多种凭证证明劳动关系存在,用人单位承
涉港、澳、台知识产权诉讼的处理方式,以及在涉外和国内知识产权诉讼中的不同处理方式。对于外国当事人作为原告的情况,法院需审查其在中国提起诉讼的法律依据。中国已加入多个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条约,并与多个国家签署双边协定。在涉内知识产权诉讼中,原告需证明其与案
《劳动合同法》中劳动关系解除的证明和解除时间的确定问题。用人单位在解除劳动合同时需出具证明,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劳动关系的解除时间根据多种情况而定,包括协商一致、期限届满、条件成就、劳动者违纪等原因。对于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关系的情况,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