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国际经济法 > 国际贸易 > 国际贸易管理 > 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和贸易信贷外债登记管理政策解读

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和贸易信贷外债登记管理政策解读

时间:2020-05-25 浏览:20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4888
为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管,凟完善出口与收结汇的真实性及其一致性审核,凥国家外汇管理局、商务部、海关总署日前联合颁布《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凞决定自2008年7月14日对出口收结汇实行联网核查管理。刘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本着真实性审核和便利化原则,凑依托中国电子口岸,凨以电子信息联网手段取代传统的纸质单证审核做法,判实现对货物贸易外汇收结汇的有效、便捷监管。刑

为配合实施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刈完善外债统计监测,凤严格管理短期外债规模,凋国家外汇管理局同时发布了《关于完善企业货物贸易项下外债登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凒决定对企业出口预收货款和进口延期付款实行登记管理,刐防止无真实贸易背景的资金借用贸易渠道流入境内投机获利,刏防范潜在的债务风险。凹

为帮助广大企业更好地理解、掌握《办法》、《通知》的具体规定和要求,凌方便企业办理收结汇业务,刦国家外汇管理局宁波市分局有关同志就政策执行有关问题作了解答。凸

1.为什么要进行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和货物贸易项下外债登记?

近年来,凐我国国际收支大额“双顺差”,勍饣愠中罅烤涣魅耄瑒W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凱为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管,凸通过联网核查甄别货物贸易项下资金流入的实际贸易背景,凯保证出口及其收结汇的真实性和一致性,函防范和抑制外汇异常资金流入,凙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凔

2.什么是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

企业出口收汇(包括出口项下境外收汇和符合规定的境内收汇,刋含预收货款)应先进入企业的出口收汇待核查账户。凥企业在通过待核查账户办理资金结汇或划出手续时,凞银行必须登录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系统,凷在具体贸易类别相对应的可收汇额范围内进行收汇核注。凍

3.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的适用主体是哪些?

注册在保税监管区域外企业的所有出口收汇;具有对外贸易经营权的个人出口收汇及具有对外贸易经营权的保税监管区域内企业经营非保税货物的出口收汇。刘

4.银行如何为企业开立待核查账户?

待核查账户开立无需经外汇局核准。凕在银行已开立外汇账户的企业,刀银行可直接为其开立待核查账户;若企业未曾开户且在外汇局账户管理信息系统中无基本信息,凧银行应要求企业先去外汇局办理基本信息登记后方可为其开立待核查账户。凫银行可为企业开立多个不同币种的待核查账户,凌也可将不同币种收汇经折算后存入某一币种待核查账户。凇待核查账户收入范围仅限于企业出口收汇。切待核查账户支出须经联网核查后方可办理,刌其支出范围包括经联网核查后结汇、划入该企业经常项目外汇账户以及经外汇局批准的退汇等其他外汇支出。凗待核查账户之间不得划转。務嘶в喽畎椿钇诖婵罴葡ⅰd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出口买方信贷保险的定义

    出口买方信贷保险的定义和相关内容。出口买方信贷保险是出口信用机构向贷款银行提供还款保障的政策性保险,承保政治和商业风险,赔付比率为95%。其依据基础合同是出口买方信贷贷款协议,保险货币一般为贷款协议货币。保险责任包括因政治事件和商业事件导致借款人未履

  • 积极影响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保险业的影响。积极影响表现在市场化程度提高,保险品种增加,开拓国际保险市场并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然而,国内保险市场受到冲击,管理难度加大,人才队伍不稳定等消极影响也随之而来。对此,应采取逐步开放市场、适当限制外资企业进入、选择合适

  • 货交承运人(FCA)

    国际贸易中的几种常见术语,包括货交承运人(FCA)、船边交货(FAS)、船上交货(FOB)、成本加运费(CFR)、成本运费保险费(CIF)、运费付至(CPT)和运费保险费付至(CIP)。这些术语涉及货物的交付、风险转移、运费负责、保险责任和关税责任等

  • 海关接受申报后能否修改申报内容

    海关接受货物申报后是否允许修改申报内容的问题。文章介绍了海关对货物申报的管理规定,阐述了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修改申报内容的条件和程序,并强调了修改申报内容可能带来的风险和需要注意的事项。文章旨在帮助企业和个人了解海关规定,避免因误报或漏报而产生不必要的麻

  • 贸易信贷登记管理再做简法
  • 国家外汇管理局贸易信贷登记管理系统操作手册
  • 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和贸易信贷外债登记管理政策解读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