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民事诉讼法 > 民诉与仲裁指南 > 民事诉讼参加人 > 深入解读刑事回避制度的相关规定

深入解读刑事回避制度的相关规定

时间:2024-08-29 浏览:44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349796

刑事回避制度的适用范围和意义

一、刑事回避的适用人员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二十八条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相关解释,适用回避制度的人员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以及参与侦查、起诉、审判活动的人民陪审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司法警察、勘验人员、执行员等。其中,审判人员包括各级人民法院的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审判员、助理审判员等;检察人员包括各级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官、书记员和司法行政人员。对于检察委员会委员是否属于回避范围,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但一般认为应纳入检察人员范围,依法回避。

二、适用刑事回避的原由

刑事回避的原由,即刑事回避的法定情形,是指在刑事诉讼中,立法要求刑事回避适用对象自动退出或不参与刑事诉讼的法定事由或情形。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符合以下情形之一的人员应当回避:(一)与审理的案件有牵连的;(二)与案件的审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或者与一方当事人有其他利益关系的;(三)在案件审理时存在预断或偏见的。根据这些法定原由,适用刑事回避的人员应当回避。

三、回避的申请、审查与决定

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司法人员发现有回避情形的,应当自行提出回避;没有自行回避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申请他们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出庭的检察人员、书记员提出回避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指派该检察人员出庭的人民检察院,由该院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决定。回避申请可以口头或书面提出,并说明理由。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口头提出申请的应当记录在案。申请回避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应当书面或口头向人民检察院提出,并说明理由;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提出回避申请的,应当提供有关证明材料。人民检察院经过审查或调查,如果符合回避条件,应当作出回避决定;如果不符合回避条件,应当驳回申请。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及其书记员、鉴定人、翻译人员等提出回避要求的,应当由有回避决定权的组织或个人进行审查,并作出决定。根据规定,各级法院的正职院长有权决定本院其他审判人员的回避,各级检察院的正职检察长有权决定本院其他检察人员的回避,各级公安机关的正职负责人有权决定本机关从事侦查工作的人员的回避。但对于法院院长的回避,涉及的问题较多,影响也较大,故而应由本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检察委员会讨论院长回避问题时,由副院长主持,院长不得参加。检察长的回避也应由本院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公安机关内部没有类似于审判委员会或检察委员会这样的组织,对公安机关负责人的回避,要由同级检察机关的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以上回避审查程序适用于当事人申请回避的情况,也适用于司法人员自行主动回避的情况。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或书记员、鉴定人、翻译人员等提出回避要求的,也应分别由有回避决定权的组织或个人进行审查,并作出决定。

四、刑事回避的意义

刑事回避制度对于确保刑事案件的公正、公平审判,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刑事回避制度确保刑事案件得到客观公正的处理。回避制度使与案件或当事人存在法定利害关系或其他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司法人员及时退出诉讼过程,有利于保证案件得到公正、客观的处理,避免案件错判、误判的发生。其次,刑事回避制度确保当事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受到公正的对待。回避制度建立司法人员中立无偏的机制,使当事人各方得到公正对待。当事人拥有对不信任的司法人员申请回避的机会,消除了对公法人员的不信任感,有助于他们对司法程序和裁判结果的尊重和自愿接受。最后,刑事回避制度确保法律制度和法律实施过程得到当事人和社会公众的普遍尊重。回避制度的实施和所保障的程序公正价值,使当事人拥有对主持或参与案件侦查、起诉或审判的司法人员进行选择的权利,有助于法治秩序的建立和维护,唤起社会公众对法律制度和法律实施过程的普遍尊重。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民事纠纷的官司流程

    民事纠纷的官司流程以及其他解决方式。在官司流程方面,文章详细阐述了起诉、提交起诉材料、提交书证、立案审查、预交诉讼费用、开庭审理、判决生效等步骤。另外,还介绍了自力救济和社会救济两种常见的民事纠纷解决方式,包括自决、和解、调解和仲裁等。

  • 律师是否可以代受害人举报诈骗?

    律师在诈骗案件中的角色。根据法律规定,受害人可以委托律师起草控告书或举报书,但律师不能代替受害人向公安机关报案。同时,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有权自行辩护或委托辩护,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也有义务保障其辩护权利。

  • 原告请证人可以给钱吗

    原告能否给证人钱财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原告不得给证人钱财。证人出庭需经法院许可,其证言需经过质证查实才能作为定案依据。同时,保障证人的安全十分重要,对于特殊案件的证人还有特殊保护措施。证人因作证而支出的费用可以得到补助。

  • 检察院沟通期间对案件侦查的影响

    检察院在沟通期间对案件侦查的影响。检察院在办理直接受理侦查的案件时,如发现职务犯罪线索,应及时与监察机关沟通。沟通期间不得停止侦查,并要及时报告上一级检察院。根据案情不同,侦查终结后的案件将分别作出移送审查起诉或撤销案件的处理决定。检察院自己立案的案

  • 被告的证据是否在法庭上出现?
  •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案件中的原告身份
  • 遗产分割前债权人如何主张债务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