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纠纷是指在劳动关系中,因各种原因而导致的争议和纠纷。下面将介绍劳动纠纷的两个常见情形。
用人单位与职工之间的行为可能导致劳动纠纷,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1 开除:开除是用人单位对严重违反劳动纪律、屡教不改、不适合在单位继续工作的劳动者采取的最严厉的行政处分。
1.2 除名:除名是用人单位对无正当理由经常旷工、经批评教育无效,连续旷工超过15天或者1年以内累计旷工超过30天的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的一种行政处分。
1.3 辞退:辞退是用人单位对严重违反劳动纪律、规章、规程或严重扰乱社会秩序但又不符合开除、除名条件的劳动者,经教育或行政处分仍然无效后,解除劳动关系的一种行政处分。
1.4 辞职:辞职是劳动者主动离开原用人单位的行为。
1.5 自动离职:自动离职是劳动者自行离开原工作岗位,并自行脱离原工作单位的一种行为。
上述情况都会导致劳动关系的终止,并成为产生劳动纠纷的重要原因。
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为确立劳动权利义务关系而达成的意思表示一致协议。在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和解除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以下劳动纠纷:
2.1 订立劳动合同纠纷:双方在劳动合同的签订过程中发生争议,例如合同条款的约定、劳动条件的确定等。
2.2 履行劳动合同纠纷:劳动合同生效后,双方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发生争议,例如工资支付、工作时间安排等。
2.3 变更劳动合同纠纷:双方在劳动合同生效后,有关劳动条件的变更引发争议,例如工作岗位调整、工资待遇变动等。
2.4 解除劳动合同纠纷:双方在解除劳动合同过程中发生争议,例如解雇、辞职等。
以上是劳动纠纷的常见情形,了解这些情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劳动纠纷的性质和特点,为解决劳动纠纷提供指导。
民事赔偿的诉讼时效及其起算。一般民事赔偿的诉讼时效为三年,特殊情况下为一年。诉讼时效的起算基于权利主体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到侵害的那一天。不同情境下,诉讼时效的起算点有所不同,包括约定履行期限、无履行期限、附条件或期限的债权请求权等。人身损害赔偿中,
企业在裁员过程中的法律义务和对特殊群体的保护。企业裁员需遵循《劳动法》规定,不得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除非符合特定情形。制定裁员方案需提前向职工说明并征求意见。裁员属于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行为,应给予被裁员工一定的经济补偿。补偿标准和医疗补助费有一定规定
劳动纠纷处理程序的操作规程及企业减少劳动纠纷的措施。包括劳动纠纷的登记和仲裁程序、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文化手段等方面的内容。企业应采取多种方式预防和处理劳动纠纷,降低风险并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转。
崔某与莱阳某调味品公司之间的劳动争议案件。崔某在未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在公司工作,后因工作事故受伤并遭到解雇。崔某提出多项仲裁请求,包括经济补偿金、双倍工资等。经过仲裁和法院审理,最终判决调味品公司支付崔某经济补偿金12400元,其他请求因超过仲裁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