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改革:异被告地管辖的必要性
时间:2025-03-27 浏览:16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行政诉讼的现状
尽管《行政诉讼法》已经实施了二十五年,但行政诉讼在中国的发展仍然缓慢。作为原告,往往只有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才会聘请律师或自行起诉,而胜诉的机会相对较小。这并不是因为事实和法律的问题,而是因为司法和行政的相互保护。在大多数行政案件中,法官并不公正地居中,而是站在强势的被告一方,不顾案件的基本事实和法理,竭力为被告辩护,对原告做出令其苦涩或惊讶的裁决。
法院的问题
由于司法权力受到行政权力的制约,法院对行政诉讼非常冷漠。许多法院的行政庭只有一个法官,当面临行政案件时,他们临时调动民事庭的人员组成合议庭。行政审判人员的业务水平较低,无法胜任繁重的行政诉讼任务,与民众的期望相去甚远。法官们常常抱怨行政诉讼的困境,他们的人事权和财政权都受到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控制,因此他们很难做出公正的判决。如果判决地方行政机关败诉,他们的前途就会受到威胁。即使是居中裁决的法官也很难做到公正,更不用说处于相对弱势群体的原告了。
异被告地管辖的必要性
中国特色的行政诉讼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到失望。在没有随机陪审团的司法体制下,异被告地管辖作为行政诉讼的权宜之计是行之有效的途径。所谓的异被告地,是指将行政案件从被告所在地的法院转移到其他地方的法院审理。现行的《行政诉讼法》第十八条第二款、第十九条和第二十三条已经涉及了这个问题。然而,这几条法律对于原告来说已经是难以企及的。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需要最高人民法院的批准,第十九条在收容审查和劳动教养取消后,对于行政拘留的存在仍然存在争议。第二十三条与第十八条第二款相似,仍然需要司法权力而非法律本身来决定,这脱离了法治的本意。因此,现行的《行政诉讼法》对于异被告地诉讼的规定非常有限。
异被告地管辖的意义
行政诉讼不能调解的现实说明了行政诉讼问题比民事诉讼更为严峻。在民事领域,为了方便诉讼,实行原告就被告的管辖原则。但在行政诉讼中,由于原、被告地位的天然不平等,这种原则并不适用。行政诉讼首先要尽可能提升原告的地位,降低被告的地位,实现在诉讼主体上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根据公平公正的法理,行政诉讼应该实行与民事诉讼相反的被告就原告的诉讼法则。对于原告和被告在同一地的行政案件,应该实行异地法院管辖。实行行政诉讼的异被告地管辖的目的是摆脱地方权力保护主义和官场牵制的非法干涉,为法院创造一个良好的裁判平台,让裁判法官能够做出公正的判决,同时也让原告能够获得公正对待,从法律上将权力约束起来。可以说,在中国当前的体制下,是否实行异被告地管辖将决定行政诉讼改革的成败。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确定行政诉讼地域管辖权的原则
确定行政诉讼地域管辖权的原则。包括行政主体独占行使管辖权、便利行使管辖权和有效行使管辖权的原则。同时,也阐述了确定行政诉讼级别管辖的原则,县、市级行政主体处理行政事务为主,省级以上行政主体进行业务政策领导,并存在例外情形应以法律、法规为准。
-
行政诉讼原告所起诉的被告不适格的处理方法
行政诉讼中原告所起诉的被告不适格的处理方法,包括法院应告知原告变更被告或裁定驳回起诉的规定。同时,阐述了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情况下,公民可以提起行政诉讼。文章还列举了公民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具体情形,并特别指出了复议决定为最终裁决的特殊情况。
-
原告就被告原则与两便原则的关系与冲突
原告就被告原则与两便原则在行政诉讼案件中的关系和冲突。地域管辖遵循了原告就被告原则,体现了两便原则的精神内涵,便于群众诉讼和法院行使审判权。然而,在实践中,原告就被告原则也存在一些冲突,需要综合考虑案件特殊性和公正审判原则,适当调整应用。
-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共同点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共同点,包括引起行政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解决行政争议的直接目的、合法性审查为核心、不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以及不适用调解等方面。同时,文章还涉及了相关法律规定,如原告资格、被告的确定原则、共同诉讼和第三人的参加诉讼等。
-
遭遇非法征地:维护权益的法律途径
-
案情
-
行政诉讼怎么要求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