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改革:异被告地管辖的必要性
时间:2025-03-27 浏览:12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行政诉讼的现状
尽管《行政诉讼法》已经实施了二十五年,但行政诉讼在中国的发展仍然缓慢。作为原告,往往只有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才会聘请律师或自行起诉,而胜诉的机会相对较小。这并不是因为事实和法律的问题,而是因为司法和行政的相互保护。在大多数行政案件中,法官并不公正地居中,而是站在强势的被告一方,不顾案件的基本事实和法理,竭力为被告辩护,对原告做出令其苦涩或惊讶的裁决。
法院的问题
由于司法权力受到行政权力的制约,法院对行政诉讼非常冷漠。许多法院的行政庭只有一个法官,当面临行政案件时,他们临时调动民事庭的人员组成合议庭。行政审判人员的业务水平较低,无法胜任繁重的行政诉讼任务,与民众的期望相去甚远。法官们常常抱怨行政诉讼的困境,他们的人事权和财政权都受到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控制,因此他们很难做出公正的判决。如果判决地方行政机关败诉,他们的前途就会受到威胁。即使是居中裁决的法官也很难做到公正,更不用说处于相对弱势群体的原告了。
异被告地管辖的必要性
中国特色的行政诉讼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到失望。在没有随机陪审团的司法体制下,异被告地管辖作为行政诉讼的权宜之计是行之有效的途径。所谓的异被告地,是指将行政案件从被告所在地的法院转移到其他地方的法院审理。现行的《行政诉讼法》第十八条第二款、第十九条和第二十三条已经涉及了这个问题。然而,这几条法律对于原告来说已经是难以企及的。第十八条第二款规定需要最高人民法院的批准,第十九条在收容审查和劳动教养取消后,对于行政拘留的存在仍然存在争议。第二十三条与第十八条第二款相似,仍然需要司法权力而非法律本身来决定,这脱离了法治的本意。因此,现行的《行政诉讼法》对于异被告地诉讼的规定非常有限。
异被告地管辖的意义
行政诉讼不能调解的现实说明了行政诉讼问题比民事诉讼更为严峻。在民事领域,为了方便诉讼,实行原告就被告的管辖原则。但在行政诉讼中,由于原、被告地位的天然不平等,这种原则并不适用。行政诉讼首先要尽可能提升原告的地位,降低被告的地位,实现在诉讼主体上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根据公平公正的法理,行政诉讼应该实行与民事诉讼相反的被告就原告的诉讼法则。对于原告和被告在同一地的行政案件,应该实行异地法院管辖。实行行政诉讼的异被告地管辖的目的是摆脱地方权力保护主义和官场牵制的非法干涉,为法院创造一个良好的裁判平台,让裁判法官能够做出公正的判决,同时也让原告能够获得公正对待,从法律上将权力约束起来。可以说,在中国当前的体制下,是否实行异被告地管辖将决定行政诉讼改革的成败。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行政案件的指定管辖及其条件
行政案件的指定管辖及其条件。指定管辖发生在两个以上行政机关对行政处罚管辖问题存在纠纷或者因特殊情况无法行使管辖权时,由上级机关确定由谁管辖。管辖争议源于行政机关职责不清,社会生活、公共事务的管理交叉,权责不明确。在行政处罚实践中,因法律、法规规定存在
-
行政诉讼中的管辖权选择
行政诉讼中的管辖权选择问题。在涉及多个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时,原告可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选择其中一个提起诉讼。同时,最先收到诉状的人民法院具有管辖权。在特定情况下,受诉人民法院可一并管辖多个行政行为。当共同管辖发生争议时,可进行协商或指定管辖。确保行政诉
-
管辖权转移的基本概念和条件
管辖权转移的基本概念和条件,包括制度定义、四个条件以及三种情况。该制度主要针对行政诉讼中的管辖权转移,明确了上级人民法院可以指定下级法院审理或自行审理的情形。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取消了从上级法院转移到下级法院的规定,体现了行政诉讼管辖权转移的特殊性
-
行政诉讼裁定管辖的定义
行政诉讼中的裁定管辖,包括移送管辖、指定管辖和管辖权的转移。文章详细解释了这些管辖方式的概念、应用场景和相关原则,如便于当事人参加诉讼、有利于法院审理和保障公正等。若对行政诉讼管辖有疑问,有在线律师提供咨询。
-
行政案件的指定管辖
-
案情简介
-
行政诉讼证据中的书证是否可以单独作为定案依据